有則民間傳說是這樣講述滕國滅亡的:據說滕國末年有天發了大水,這時候有兩條烏龍來保護滕城,但太子卻不懂事,對準烏龍的眼睛猛放箭。結果烏龍跑了,滕城就這樣被淹沒了,隻有滕文公修建的那座高高的文公台還留著。大部分人包括國君和太子都死於這場水災,隻有部分人逃脫,這些人以滕為氏,就是滕姓的由來啦;那兩條龍又跑到微山下翻滾了一陣,結果滾出了一條微山湖來。
薛國
國名:薛(邳)
方位:今山東滕州北
姓:任(妊)
建立:夏朝時期
滅亡:約戰國之際滅於齊、楚
主要人物:薛獻公(薛伯榖)、薛襄公(薛伯定)、薛君比、薛惠公(薛伯夷)
大家都知道,“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是齊國宰相,其實罕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國君,那麼他是怎麼做上國君的呢?
《國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是也。”其中有一支是任姓,坐落於現在的山東濟寧一帶。但是這支後來離開了任地,遷徙到薛地(今山東滕州北),原來的任地被風姓部落占領,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任國了。所以任姓薛國和風姓任國是不能混淆的,此外任姓還有謝國、章國等分支。薛國的建立應當在夏朝,薛祖奚仲一度遷到附近的邳地。邳國即薛國,據說任和邳意思相近,任(妊)和妊娠有關,邳(丕)和胚胎有關,所以可以通用。薛國的先祖有記載的有禺號、淫梁、番禺、奚仲、吉光五代,據說番禺製造了船(現廣州有番禺區,可能和番禺一支南遷有關),奚仲和吉光父子製造了車,奚仲還因此擔任夏的車正。
商朝代夏後,薛國國君仲虺供職於商朝政府,擔任商湯的左相,和右相伊尹共同輔政,是有名的一代賢相。但後來薛國逐漸發展成為商王朝的心腹大患,並很有可能與商朝有對抗的軍事行為。《左傳》說:“於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可見薛國實力在商代非同一般。周公東征時,薛國又歸附了周王朝,所以得以保存社稷,並且和鄰近的邾國、滕國一樣,奉魯國為宗主國,周公和魯武公還娶過薛國公主為妻。前712年春季,滕侯和薛侯兩人都朝見魯君,但兩人為行禮的先後順序爭執起來。薛侯理由是自己先受封,滕侯理由是自己是姬姓,最後魯隱公裁決滕侯先行禮。之後薛國作為魯國的附庸國,極少以獨立的身份出現於外交場合,直到前589年參加楚國召開的蜀之盟時才以諸侯身份參加。但接著薛國和滕國一樣又倒向晉國,參與了一係列晉國主導的活動,包括前572年圍攻宋國分裂的彭城,前571年為鄭國修築虎牢關防禦楚國,前568年參加諸侯與吳國的盟會,等等。
到前546年,因為宋國發起弭兵行動,各諸侯國被共同認晉楚兩國為大哥,同時諸侯又允許收幾個小弟,其中滕國、郳國和薛國都被默許劃給宋國。前509年,晉國發起諸侯為周王室修建城牆,但宋國代表仲幾不接受工程任務,稱自己有滕國、郳國和薛國三個附庸,就讓它們代替宋國去服役吧!薛國的宰官受夠了宋國,馬上反唇相譏:“宋國不符合道義,帶領我們侍奉楚國,而斷絕和周朝的關係;按照當年晉文公踐土之盟的約定,參與國都要恢複原來的諸侯席位。到底要跟著宋國還是直屬周室,請盟主裁決!”仲幾說:“踐土的盟約本來就是讓你們為宋國服役的。”薛宰官說:“那麼我先祖奚仲是夏的車正、仲虺是商的左相,恢複原來的職位都是諸侯,為什麼要替你辦事?”仲幾說:“三代的情況各不相同,薛國怎麼能按照舊章程辦事?為大宋服役就是你們的職責啊!”
晉國代表士彌牟有點混亂了,對仲幾說:“我們老板剛上任不懂這些,要不您先接受工程任務,讓我去查舊檔案吧!”結果仲幾這廝還是不依不饒:“即使您忘了,山川的鬼神難道會忘記嗎?”士彌牟大怒,說:“薛國用人證明,宋國用鬼證明,自己無話可說就用鬼神來騙我們嗎?”於是把仲幾抓走了。薛國敢公然反對宋國,宋國敢公然反對晉國,其實都不是偶然現象。晉國內部六卿爭權,矛盾越來越激烈,所以宋國敢於和晉國叫板;同時宋國內部的桓族(宋桓公之後)勢力危及君權,所以薛國也不甘心被宋國領導。中小國家越來越需要自己的話語權,這都是舊的春秋霸主體係要崩潰的表現。前506年晉國召開召陵之會商量伐楚,最後不了了之;這次會議是有記載薛國參加的最後一次外交行動,或許是對大國也已經心涼了。之後隻記載了幾位薛君的卒年:前511年,薛獻公(薛伯榖)去世;前498年,薛襄公(薛伯定)去世;前497年,薛君比被薛國人殺害;前484年,薛惠公(薛伯夷)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