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過春秋時代山東半島的四大國是齊、魯、莒、萊,其實在春秋前期還有個紀國也頗有實力,但紀國和齊國有世仇(詳見“紀國”),所以齊國一心要滅亡紀國。紀國隻好盡量和魯國、莒國交好,共同對付齊國。但魯國和莒國同為魯南強國,勢必存在利益衝突。而且魯國以周禮正統自居,完全看不起夷族出身的莒國。前690年,魯國和莒國的皮條紀國被齊國滅亡,魯國和莒國這對狐朋狗友也開始搖搖欲墜。四年之後,齊國公孫無知弑殺國君齊襄公篡位,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逃到魯國、公子小白逃到莒國。
第二年的事大家都知道,公孫無知被齊國大臣殺死後,齊國內部的“親小白派”和“親糾派”分別來莒國和魯國迎接兩位公子即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雖然射中小白腰帶帶鉤,但卻被小白裝死混了過去,並快馬加鞭入主齊國,並打敗公子糾和魯莊公的部隊。在這次齊國內鬥中,莒國雖然擁戴公子小白即位成功,在表麵上是受益者,但卻和魯國關係搞壞,而且齊桓公似乎也沒對莒國多作表示,隻是在鮑叔牙勸諫下以“勿忘在莒”以自勉。意思是不要忘記流亡莒國的艱苦歲月,可見莒國也並沒對當年的小白多優待,可謂是目光短淺。
這裏順便提下,熟悉近現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老蔣經常在台灣喊的口號就是“勿忘在莒”,意思自然是不要忘記“光複”大陸。這個“勿忘在莒”的意思和最初的“勿忘在莒”的典故意思是不同的,用的是先秦時代的另一個典故。原來戰國時期莒國已經成為齊國的城邑,燕國將領樂毅帶領五國聯軍攻破齊都臨淄,齊湣王被楚將所殺。齊湣王的太子法章躲在莒城的齊國太史家種田,後來名將田單從即墨反攻燕軍才把太子迎回君位。雖然齊襄王(太子法章)沒有說過“勿忘在莒”這句話,但老蔣的口號更接近襄王的經曆。
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就是魯莊公的弟弟,在魯莊公死後他掌權先後殺死了魯莊公的兩個兒子,遭到魯人的深惡痛絕。齊桓公也看不下去了,派兵支援魯國倒慶勢力,前660年,慶父倉促逃跑到莒國。莒國拿了魯國的利市,把慶父趕了出去,齊國自然也不肯接受他,無奈的慶父隻好自殺而死。但莒子卻認為自己做了一項了不起的大事,時不時地向魯國伸手。魯國對莒國本來就沒有好感,結果魯國執政季友和莒子弟弟莒挐在酈地交戰,季友生擒莒挐。
酈之戰後,莒國開始認清自己的實力,收斂了囂張的氣焰逐漸跟隨魯國。也正是因為親近華夏疏離東夷,從而遭到徐國的攻擊。莒國不是徐國的對手,又向宗主魯國求救,並且把公主許配給魯僖公的弟弟公子遂。魯國大夫公孫敖(此君正是慶父之子)前來開會兼迎親,沒想到這廝精蟲上腦,一看到這個公主美貌,居然就自己收了。公孫敖之前兩個老婆都是莒國公主,一個叫戴己,一個叫聲己,可能是對莒國姑娘特別有好感。氣得公子遂要發兵打這個堂兄,結果雖然當時被人調解,讓公孫敖休了莒國公主;但公子遂始終懷恨在心,公孫敖隻好又跑到莒國,大概又和公主複婚了,最後死在莒國。
滅鄫
前609年,莒國國君莒紀公被太子仆殺死,成為莒國第一起弑君事件。起因也很老套,無非就是莒紀公喜歡小兒子季佗,廢了莒仆的太子之位,莒仆懷恨在心,勾結黨羽殺了父親。但是莒仆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這個弑父之徒被國人一致唾棄,帶著莒國的寶器慌慌張張逃到魯國,企圖能在魯國混個城住住。魯國卿士季孫行父認為莒仆不忠不孝,建議魯宣公將他驅逐出境。這個時候莒國儼然成了魯國的小弟,四年後莒國和郯國鬧矛盾,魯國和齊國兩位大哥出麵調解,但是莒國一根筋的毛病又犯了,氣得魯國把莒國的向城攻下來作為懲罰。自此莒國不再尊奉齊魯,而是隻認晉國一個老大。
前584年,楚國的令尹子重帶兵攻打鄭國,這個時候北方已經形成了以晉國為盟主的諸侯集團,其中包括晉、齊、魯、宋、衛、曹、邾、杞和莒等國家,代表莒國又進一步華夏化;與此相對的是楚、陳、蔡、吳、越等國家,此外還有個首鼠兩端的鄭國。這次莒國和楚國的交鋒可能讓楚國認識到莒國的華而不實,於是一個計謀在子重心中產生。這個計謀,卻被一個最了解楚國的晉國人察覺了,這個人就是巫臣。他本是楚國人,因美女夏姬逃奔晉國,族人盡被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所殺。所以他向晉景公提議聯吳抗楚,這次就是他去吳國,路過莒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