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在初期爭取鄭、許,以控製中原,對東方則聯魯攻宋截斷晉、吳戰略交通要道,活動尚屬積極。及魯轉變態度站到了晉方,晉聯合魯、曹,進攻逼陽這個戰略要地,戰事形成了持久戰時,楚軍竟無所作為。等到逼陽被攻陷,晉、吳交通恢複,楚在戰爭全局的指導上己顯示出十分低能與被動。晉軍一駕進軍,戰鬥力薄弱,雙方在潁水對峙,楚竟不敢進攻。晉軍撤退,楚軍也隨之撤退,雖采取聯秦對晉策略,待晉二駕進軍時竟未起任何作用。兩度都隨著晉軍出動而出動,並隨晉軍撤退而撤退。往返奔波、疲憊不堪。所以當晉在“三駕”進軍時,就無力出動大軍與晉周旋。蕭魚大會,晉為諸侯盟主,楚隻有在江漢地區,望中原而興歎。這主要是因為戰略被動,行動消極,所以難免招至一係列失敗。
晉、楚兩霸相爭,許多小國遭受頻繁入侵之苦。逼陽國內上下一致,竟不怕強暴威脅,奮起抗擊晉方四國軍隊的進攻,孤軍奮戰一個月,多次擊退敵人強攻。終因孤立無援,被優勢敵人攻陷。逼陽軍民的英勇氣慨,成為小國敢於對大國、弱國敢於對強國戰鬥的典型先例。
吳楚柏舉戰役
第一柏舉戰前吳楚兩國的連續戰爭
一、州來之戰
晉楚邲戰後,楚大夫巫臣奔晉,向晉景公提出請“通吳”合力以製楚的建議。經景公同意,派往吳國執行這項戰略任務。吳主壽夢同意通吳於上國。巫臣就利用所帶兵車教吳人學習車戰和陣戰。同時激起吳對楚的敵對情緒,並留其子狐庸為行人於吳,執行這個計劃,吳國從此開始與諸侯各國一樣編車戰軍隊。
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吳王壽夢二年,楚共王七年,吳軍進攻楚的巢、徐。此際楚軍伐鄭、晉、齊等國於馬陵盟會,共謀援鄭抗楚戰爭。八月吳軍首次攻占了楚屬淮上戰略要地州來,楚側背受到威脅,令尹公子嬰齊不得不動用侵鄭重兵,對付東方新起的危險敵人吳。這一年,屬於楚的蠻夷部族,完全被吳占有,吳同晉、齊、魯等國的關係進一步發展和加強,使楚陷於兩麵作戰極度不利境地。吳軍進占州來,楚軍被動轉移淮上,雙方圍繞州來展開反複長期的爭奪戰。吳楚兩軍雖互有進退,但吳軍終於在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進占州來,州來從此成為吳國的淮上戰略要地。楚國在淮水流域的一些地區,由於失去州來,而始終無力收複。
二、鳩茲之戰
周靈王二年(公元前570年),楚共王二十一年,吳王壽夢十年,楚令尹子重(公子嬰齊),以精兵約兩萬伐吳,一舉進占鳩茲,推進到衡山。當楚軍進占吳屬江上戰略要地鳩茲時,吳世子諸樊認為楚軍必然向境內入侵,立即飭令公子夷昧,餘祭各率兵分別設伏於太湖以西扼要地區,自率主力迎擊楚軍。楚令尹子重到衡山後,派遣驍將鄧廖指揮體強力大的組甲(漆甲成組文)戰士三百,披練(練拖)勇士三千,向吳境內進攻。諸樊率部迎戰。兩軍戰鬥發生,吳軍紛紛向後退卻,引誘鄧廖進入伏擊圈內,夷昧、餘祭兩部伏兵出擊,形成四麵包圍,鄧廖受傷力戰,被俘不屈而死。楚軍大部被殲,幸免逃回的隻有組甲戰士八十,披練勇士三百。吳軍乘勝攻擊楚軍主力,子重因鄧廖慘敗,不敢再戰,撤軍回國。不僅放棄攻占的鳩茲,而且連大江以北的地方駕,也被吳軍進占。楚國人士談論這次戰爭說:“子重於是役也,所獲不如所亡。”國人因而群加指責,子重感到內咎於心,不久病死。
三、庸浦之戰
周靈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吳王諸樊一年,楚共王三十一年,吳於秋季進軍侵楚。楚將養由基急引軍奔命應戰。司馬子庚率兵為後援,養由基與子庚商討作戰計劃說:“吳乘我喪(共王病死),謂我不能師也,必易(輕)我而不戒(備),子為三覆(伏)以待我,我請誘之”。子庚同意,養由基誘吳前進,兩軍交戰於庸浦,吳將公子黨被俘,吳軍敗走。當時人士認為吳乘楚喪不吊而伐楚,應當受到懲罰。次年春(公元前559年),吳向晉告急,晉會諸侯於向(鄭地),商議為吳謀楚。範宣子數述吳國的不道德行為,拒絕聯合諸侯對楚進攻。同年秋楚軍進駐於棠以伐吳,吳軍固守不戰,楚將子囊以為吳軍不敢應戰,撤退時疏於警戒,吳軍由皋舟婁隘伏擊,楚軍前後不能支援,全軍戰敗,公子宜穀被吳軍俘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