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於中華大地的曆史源遠流長,1927年發現的最早的北京猿人化石,距今已五十萬年。丁村人、河套人距今十幾萬年,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距今也近兩萬年。母係氏族公社的形成,約距今四五萬年。代之而起的父係氏族公社,距現在約五千多年。人類在進入父係氏族公社之前的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長期過著原始群落和原始公社的生活。他們沒有典型的私有觀念,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因而也就沒有發生典型戰爭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基礎。
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人們製造工具能力的提高,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保障人們生活必需的物質財富也便相應地增加,人口的增殖加快,原始群落逐漸為氏族公社所代替。當我們的祖先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前後,似乎已經有了原始氏族部落爭鬥的痕跡。從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村遺址來看,這個大的氏族居住村落的周圍,環繞著一道壕溝,這是否就是當時用來防禦其他氏族侵犯而構築的障礙,還隻是一個合理的推想。如果確實如此,那麼我們的先人,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已經出現了氏族公社之間的原始爭鬥了。假如不算牽強附會的話,無疑,在這個時期前後,已出現了我國古代戰爭雛型。
氏族社會時期。生活在我國古代黃河流域一些氏族部落和生活在長江,淮河流域的眾多蠻夷氏族部落,對我國太古時代的社會進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共同創造著中華大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根據傳說和記載,貢獻最大、發展較快的是“三皇、五帝”及其氏族部落。
黃帝軒轅氏部落在今陝西地區,發明了舟、車和衣服;同在陝西地區的炎帝神農氏部落,傳播了播種耕耘作物的工具和技術;生活在黃河下遊的太昊氏又稱伏羲氏,發明結網捕魚和八卦記事;生活在晉、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部落,可能創造了我國最早的冶煉技術;燧人氏繼承了前人鑽木取火的方法。這些優秀人物、由於對氏族部落的傑出貢獻,被曆史地推上了部落首領的地位,每當部落之間發生糾紛,他們就是統率部落征戰的最高統帥,《國語·晉語》和《史紀·五帝本紀》都有黃帝率領氏族部落戰勝蚩尤聯盟部落的記載。但是這個時期部落酋長以至部蔣聯盟的首腦都由推舉產生並實行禪讓製。堯帝禪讓於舜帝,舜又禪讓於治水功臣禹。《禮記·禮運》記述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這種社會生活結構,還處於原始社會時期,因而,沒有頻繁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政治和經濟需要。
根據傳說我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戰爭,是黃帝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這次戰爭發生於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當時蚩尤為黎苗族集團的領袖人物,他領導八十餘個氏族擊敗以炎帝榆罔為首的的夏族集團後,自立為炎帝。夏族中的一個氏族領袖黃帝公孫軒轅起而領導夏族與蚩尤之黎苗部族進行作戰,兩軍在現今河南中部地區接觸後,蚩尤依仗優勢兵力和較先進的金屬製兵器,節節北侵,深入到河北涿鹿一帶地區。後來黃帝部落利用有利的氣候和地勢條件徹底打敗並擒殺了蚩尤。這一重要戰爭的勝利,不僅使中原地區又為夏族及與其聯盟的其他氏族部落所共有,而且為中華民族以後的繁衍發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