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元世祖)(1215-1294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稱孛兒隻斤·忽必烈,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位的蒙古大汗,1260年-1294年在位。
1251年(憲宗元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早在藩王時期就思“大有為於天下”,並熱心於學習漢文化。曾先後召僧海雲(宋印簡)、僧子聰(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先後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等州。
1253年(蒙哥汗三年)率蒙古軍攻雲南,四年滅大理國。九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知蒙哥汗死訊,決策北還,爭奪帝位。十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稱汗,始建年號中統,其幼弟阿裏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爾渾河上遊東岸哈爾和林)稱汗。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打敗阿裏不哥,後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稱大都。八年,建國號為元。十六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又進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在位期間,注意選用人才,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製度。在地方建立行省,開創我國省製之端。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開辟中外交通,鞏固和發展多民族國家。把境內民眾分成四等,民族壓迫較重。
忽必烈確立中央集權政治,恢複正常的統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讓社會經濟逐步恢複和發展,統一全國,初步奠定了國家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全國統一以後,忽必烈的保守、和黷武等消極因素也有了發展,采取漢法並改革落後舊製的工作陷於停頓。
蒙哥(1208-1259年),廟號憲宗,諡號桓肅皇帝。蒙古的第四位大汗,成吉思汗孫、托雷長子,蒙古族。1251年-1259年在位。
蒙哥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率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俄羅斯等地。1251年,被拔都擁立為大汗。即位後,以忙哥撒兒為斷事官;以孛魯合掌宣發號令、朝覲貢獻及內外聞奏諸事;以海雲掌佛教事;以道士李誌常掌道教事;以帖哥、闊闊術等掌帑藏;孛蘭合剌孫掌斡脫;阿忽察掌祭祀、醫巫、卜筮;以隻兒斡帶掌傳驛所需;以孛魯合掌必闍赤,寫發宣詔及諸色目官職。
1253年(元憲宗三年)蒙古軍攻入大理,段興智東逃善闡,高太祥被斬。1255年(元憲宗五年)蒙古軍平定雲南全境,赦段興智,封“摩訶羅峻”,仍管原八府。
平息元太宗窩闊台之孫失烈門、腦忽、忽禿黑三王之亂,處決了坐誘諸王為亂者七十餘人,把反對派的諸王、諸皇後分遷到各地,貴由的海迷失哈敦(皇後)和失烈門的母親合答合赤被處死。針對窩闊台以來汗廷重臣和諸王貴族以權謀私情況,蒙哥大汗對中央政府的官吏規定了嚴格的紀律;為了加強法治,根除諸王、官吏特權,頒布詔書;停止了由一千五百人修建哈剌和林的工程;設置燕京、別失八裏、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分別由牙剌瓦赤、賽典赤、訥懷三人主事。
1252年,命其弟忽必烈經甘肅、四川至雲南,從背後攻打南宋。次年,忽必烈滅大理,招降吐蕃,占領了雲南和西藏。同年,令其弟旭烈兀西征,滅木剌夷、阿拉伯帝國。為一舉消滅南宋,1258年命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大將兀良合台攻潭州(今湖南長沙),親率大軍入四川。次年(1259年)7月,在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城戰鬥中中流矢致死,一說城下病死。於農曆七月二十七日死於合川東釣魚山下。
在位九年,享年五十二歲,葬起輦穀。“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靡……太宗朝,群臣擅權,政出多門。至是,凡有詔旨,帝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元史·憲宗本紀》)。蒙哥汗挽救了將要崩潰的大蒙古國。
拔都(1209-1256年),又作八都、巴禿,欽察汗國建立者。蒙古孛兒隻斤氏,成吉思汗孫,術赤次子,征西軍軍事統帥。因對將士寬厚,別號“賽因汗”,意為“好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