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陸 南宋覆滅(4)(3 / 3)

李庭芝在揚州聞知宋帝、宗室被掠北去,召集將士,慷慨陳詞,一句一泣,將士都感動的涕淚橫流,李庭芝率四萬軍兵夜搗瓜洲,準備奪回謝太後和宋恭帝。薑才出兵與元軍激戰,由於元軍守備森嚴沒能成功,隻好又退回揚州,繼續堅守。

宋恭帝趙顯北遷大都後,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1282年,他又被元人遷往上都(今內蒙正藍旗)。青年時代,為避免被害,趙顯自求為僧,往吐蕃習學佛法,終成一代高僧,修訂翻譯了《百法明門論》等不少佛經。1323年(至治三年),思宋亡國舊事,趙顯(時法名合尊)作詩雲:“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結果有人持詩上告,元廷認為趙顯有複國招賢之意,下詔將他賜死,時年五十二。宋朝以文教而興,以揚文抑武而亡。可歎的是,其末帝之死,也緣於一首詩,真讓人扼腕低回,思索良久。

益王、廣王在被轉移的途中,範文虎緊追不舍。楊鎮一時間奮不顧身,讓楊淑妃的哥哥楊亮節掩護二王及楊淑妃先逃,自己斷後,表示:“我將戰死在這裏,以緩追兵。”途中諸人狼狽不堪,無馬無轎,皆徒步而逃。最危急時刻,二王等人躲於山中七日,斷水絕糧,幾乎饑渴而死。湊巧的是,統製張全(先前援常州見死不救的那位)與數十軍卒恰好往南逃,於是眾人會合,一同逃奔溫州。不久,宋臣陸秀夫等人聞訊追至,並召陳宜中來見。於是,眾人推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召集各路宋軍,保衛二王”。張世傑在定海接報,率軍來赴。

本來,元朝已經在實際上滅亡了南宋,元軍諸將皆不願再馳往南荒作戰,元朝行省官員也大多想放棄肇慶、德慶、封州、梧州等地,認為那些地方地處僻遠,沒有太大軍事、政治價值。史天澤的長子史格當時任廣西宣慰使,他力排眾議,堅決不同意在兩廣一帶棄戎,誓將南宋殘餘勢力趕盡殺絕!

史格還上疏忽必烈,為之分析天下形勢,認定窮寇必追以絕後患。結果,元朝最終向當地增兵益戎,致使南宋最後一絲複國的希望很快破滅。

金蟬脫殼

文天祥在被元軍押解赴大都途中,至鎮江,趁看守不備,又有手下俠客杜滸等人相助,文天祥連夜逃出,跑到真州(今江蘇儀征)。時為安撫使的苗再成聞訊開城迎接,喜極而泣,對文天祥道:“兩淮之兵足以興複國家,隻因二帥關係不睦(二帥指李庭芝和夏貴,當時苗再成還不知夏貴已降元),如能合縱連橫,一心抗敵,取勝不難。”文天祥聞言也很興奮,問苗再成道:“苗安撫您有何計策?”苗再成回答道:“當今之計,先約淮西兵直趨建康,元軍聞知必調集部隊阻擋。我趁此機會可指揮淮東諸將,以通州、壽州之兵攻襲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揚子橋,以揚州兵攻瓜步,再以水軍直搗鎮江,同時舉兵,大張聲勢。如此,灣頭、揚子橋一帶,元兵留守不多,當地人又多盼我大軍反攻,肯定能一舉克之。然後,三麵合攻瓜步,我本人指揮水軍自水上進逼,瓜步必能攻下。如取瓜步,以淮東兵入京口,淮西兵入金陵,扼斷元軍歸路,定可擒其主帥,收複失地。”文天祥聞言,非常讚許,忙寫信給死守揚州的李庭芝,並派出信使四處約結未降的宋將。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戰亂四起,信息不通,文天祥本人先前參加與元軍的議和,致使李庭芝對他本人存有極大的戒心和誤解;宋軍又有敗兵逃歸揚州,報告說元軍派一個丞相到真州說降。接到文天祥書信,李庭芝認定說降的“丞相”肯定是文天祥,並猜測文天祥是以計誘他出揚州,然後趁機讓元軍來攻。於是,李庭芝派人送密信,命令苗再成殺掉文天祥。

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元軍派來誘降的奸細,又不敢違背李庭芝的命令,就親自把文天祥騙至真州城外,示之以製置司“格殺勿論”的命令,讓文天祥自尋出路。回城後,苗再成不放心,怕文天祥真是元軍招降的奸細,派出兩路人試探文天祥,“如果是說降者即殺之”。兩路人佯裝出城降元的潰兵,向文天祥打招呼。文天祥不知是苗再成試探他的計謀,苦口婆心以忠義苦勸要外出降元的士兵為國盡忠,兩路士兵大受感動,不僅沒有殺文天祥,反而為他們一行人帶路直到揚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