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緬甸的移民
雲南回民起義期間,幾千名中國人湧進上緬甸。其中許多人娶了緬甸女子為妻,並在曼德勒定居。他們在那裏生意做得很興隆,一如他們在別處、在公平的政府領導下所做的一樣。在下緬甸,中國人不斷由海路湧入,主要來自廈門或廣州。仰光有很多華人,形成了最富裕和最有影響的區域,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因自身良好的行為和對公民責任的履行而受到當地人的尊重。許多華人是中緬混血兒,從未去過中國。但他們的父輩在廣州或廈門,他們祖先的墓地在那裏。可以說,由於密切的血緣關係,他們對中國負有義務,事實上,在緬華人對待他們祖先土地的情感是令人吃驚的。人們見到他們總是稱他們是忠貞的(大英)臣民,作為優秀且熱心公益的公民,他們應該更值得信任。
激烈的政治評論家
中國的改革運動受到仰光見多識廣的華人的擁護。我訪問那裏期間,中國的作為引起了他們特別的、最熱切的興趣,並為之興奮不已。皇帝的每一道詔書和官員的人事變動,都成為他們評論的議題。由於片馬邊界爭端問題,中國報紙上正在討論的抵製英貨的一事,他們並不十分關心。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無謂的紛爭。有些人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邊界委員會,表示希望中國政府為此安排能勝任的邊界測量員。他們以為中國有可能派遣目不識丁、甚至對這項工作沒有起碼知識的舊式軍官來負責兩國之間的疆界劃定工作。他們關心的另一個話題是荷屬殖民地華人的地位。我遇到的中國人對於他們在爪哇和蘇門答臘同胞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表示義憤,說準備開展一項簽名援助活動,以確保他們在荷屬殖民地受到比較公正的對待。
總之,在緬華人給予我深刻的印象。他們對現狀的強烈關注使我記憶猶新。我注意到他們普遍留著發辮,就向一些中國朋友詢問,對於中國現在正在進行的去除這一奴役象征的運動(譯者注:指剪辮子),他們如何看待。他們的回答是,除非接受同樣特殊的服裝,否則剪辮子就是不明智的。正在消失的發辮給他們帶來某種不便,例如剪發辮使他們與其他那些不守法的人混同,這些人構成了仰光的主要人口。在仰光華人受到了當地警察相當的尊重。
所以,至少有這樣一個國家,辮子是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1911年5月19日,星期五(18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