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拉開滅亡六國的序幕以後,長劍直指,所向披靡,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楚、燕,一個個煙消雲散。現在,秦國的大軍將麵對著最後一個對手——齊國。齊國疆域遼闊,在戰國七雄中,國土麵積僅次於楚國。齊國因為不和秦國接壤,又受惠於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長期休養生息,幾十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所以,當秦國的大軍攻入齊國的時候,齊國還有上千裏的土地,數十萬的雄兵,但是,秦王嬴政的收官之戰幾乎不費一兵一卒。被困的鳥獸尚且作生死的最後掙紮,為什麼齊國這樣一個國家,在秦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仗都沒打,就舉國投降了呢?
秦兵長驅直入 齊王不戰而降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滅掉燕國,率領秦軍自北向南攻入齊國。齊王田建看到韓、趙、魏、楚、燕五國全部滅亡,如今秦軍又兵臨齊國,頓時慌作一團。田建繼位四十四年來,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棘手的問題。要抵抗,幾十年未做任何準備;不抵抗,隻能束手就擒。正當齊王田建惶惶不可終日之時,秦王嬴政的使者來到了齊國都城臨淄。田建認為,如果秦王嬴政真想滅掉齊國,還會派使者來嗎?肯定不會。既然派來了使者,局勢肯定有了轉機,難道自己幾十年事奉秦國真的有結果了?
於是,齊國都城臨淄的王宮裏舉行了一場特別隆重的儀式,齊王田建接見了來自秦國的使者。秦國使者對齊王田建說,隻要齊王願意投降,秦國就準備拿五百裏地,讓田建做一個封君。田建聽後,大是興奮。五國相繼滅亡,五國國君非死即囚,唯獨自己還能撈個封君當當,這個待遇已經相當不錯了。於是,齊王田建立即爽快地答應了秦使的要求,下令舉國投降。
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從秦王政十七年嬴政派內史騰攻韓,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到齊王田建舉國投降,秦王盡並天下,正好用了十年的時間。
齊王田建一到秦國,秦王嬴政就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輝縣)的一片鬆柏林間,斷絕對他的一切食物供應,齊王田建最後竟然活活餓死在林子裏(秦處之共鬆柏之間,餓而死)。
在齊王田建的投降政策下,齊國軍民都放棄了武裝,“秦兵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百姓看著秦兵進駐都城,沒有人敢抵抗。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地接管了齊國。
在被秦王嬴政滅亡的六國之中,趙國抵抗秦國最為頑強,因為趙國名將輩出:趙奢有大敗秦軍的閼與之戰,廉頗在長平之戰中讓秦國名將白起頭疼得不得不用反間計,李牧在趙國敗亡之際仍然能夠大敗秦軍,最後秦國也不得不用反間計除掉他。六國之中,燕國是比較弱的,但是,燕國還派荊軻去刺了一下秦王,不管怎麼樣,它還掙紮了一下。齊國則是伸出脖子等著挨人家一刀,不戰而降,被滅得最為窩囊。
齊國的滅亡雖然窩囊,但齊國的曆史可並不窩囊。齊國曾有過輝煌的曆史。齊國是周王朝分封諸侯的時候最早分封的國家之一,地處今天山東省的東北部,是個沿海國家,有魚鹽之利,物產豐富。那麼,這樣一個國家,為什麼會不戰而降呢?
讓我們翻開《史記·齊世家》,從齊國的興衰曆程中,也許能找到曆史的一絲脈絡。齊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王朝的開國功臣薑太公;齊國還是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國力迅速強盛。“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枉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就是齊國強盛時期的寫照。齊宣王、齊威王時期,齊國曾經是七國中的佼佼者。秦昭襄王為了自稱西帝,不得不拉上齊湣王,讓齊湣王稱東帝。可見,齊國在七雄之中地位之重、實力之強。但是,戰國後期,齊國由於獨自消滅了宋國,導致五國伐齊,從而元氣大傷,齊國曾經的輝煌已經不再。齊國晚期雖然實力衰落,卻也有上千裏的廣袤土地,數十萬的雄兵武備,但在秦國進攻之時,齊國卻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唇亡齒寒國策誤 謹慎事秦終被滅
齊國滅亡,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國策失誤,二是政治腐敗。
齊國的國策失誤並非僅僅在後期,其中期的國策就曾有過重大失誤。
齊湣王初年,齊國的國力還相當強大。但是,此時的齊湣王對滅宋早已按捺不住。宋國瀕臨齊國,都城在唯陽(今河南商丘),如果攻占了宋國,齊國的領土將會大大增加。此時的宋國國君康王偃,暴虐無道,人稱“桀宋”。“桀”是暴虐之君的溢號,可見當時宋國百姓對宋康王極端不滿。
秦國使者蘇代為了削弱秦國的主要對手齊國,竭力慫恿齊湣王滅宋。齊湣王聽從了蘇代的蠱惑,對滅宋更是充滿了渴望。於是,齊國尋找時機,趁五國攻秦之際,獨滅宋國。
齊國滅宋引發了諸侯各國的不滿。這時,蘇代又來到齊國的世仇燕國,對燕昭王說,齊湣王南攻楚國五年,耗盡了齊國的儲備;西與秦戰三年,民力用盡,軍隊疲敝。蘇代的目的無非是想激發燕昭王伐齊的欲望,實際上不用秦國離間燕昭王,此時的燕昭王也要報齊亡燕國之仇了,更何況再有蘇代的遊說。蘇代的遊說立刻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齊之伐宋也,蘇代實啟之。秦之救宋也,蘇代複止之。蓋蘇為燕反間,驕其君,勞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說燕曰:齊王長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餘兵攻五千乘之勁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
齊湣王隻考慮滅宋之後的既得利益,隻考慮滅宋之後的疆域擴展,卻沒有充分考慮滅宋之後可能帶來的種種後果。戰國中後期,天下統一大勢漸趨明晰。各國都不願意看到某一國家特別強大,以至發展成為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合縱連橫的策略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合縱連橫主要是針對秦國,因為秦國對六國的威脅最大。但是,合縱連橫並非僅僅針對秦國。任何一個諸侯國一旦威脅到他國,都有可能會成為各國共同的敵人。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齊湣王恰恰觸犯了這條大忌,齊國滅宋又引發了各國之間力量的不平衡,由此導致新一輪的對抗。
齊湣王趁五國伐秦之機滅宋,恰恰給燕國帶來了聯合伐齊雪恥的借口。所以,從齊湣王滅宋開始,齊國就成為各國諸侯討伐的對象。秦國想借機打擊齊國,燕國也想借機報仇,三晉(韓、趙、魏)對齊湣王獨吞宋國也心懷不滿。總之,齊湣王滅宋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齊湣王利用齊威王、齊宣王的強大國力,肆意用兵,招致五國伐齊,兵敗身亡,使齊國一落千丈,再也恢複不了五國伐齊前的國力。齊國的最後滅亡已基本成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