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斷為人關注的第三個原因是大秦帝國的速亡引發了後人無盡的思考。一位引發後人不斷思考的帝王豈能不被人們屢屢提及?大秦帝國是中國古代史上壽命最短的王朝,它僅僅存世十五年就覆滅了。大秦帝國覆滅的原因頗多,前文多有涉及。但是,還有三個原因不大為人關注,一是秦始皇的統治思想,二是秦國貴族的腐朽,三是秦始皇對接班人選安排的失誤。
先說統治思想。
統治一個國家,不僅需要製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種思想。大秦帝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在製度層麵上實現中央集權製的帝國,但是,秦始皇創建的中央集權製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個不足就是大秦帝國缺乏統治思想。
統治思想是鞏固統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秦始皇自始至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統治思想。法家思想強調君王的獨裁性,然而,君王的獨裁意味著沒有其他因素能夠製約皇帝的所作所為。因此,皇帝一旦決策失誤,帝國的長期安定就會受到破壞。
秦始皇雖然崇尚法家思想,但又認為秦屬水德,依陰陽之說,“水”屬陰,陰主刑殺。便認為水德政治當用法家,以刑罰為主。所以,秦始皇“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儒家思想在兼並六國的過程中肯定不如法家、兵家那麼直接有用,但是,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絕對不能沒有儒家思想。法家是強國之道,儒家是治國之道。法製不可少,德治也不能缺。法家隻能使臣民畏懼,儒家卻能使臣民忠誠。法家強調勢與術,它的本質是一種統治術,當法家強調以法治國之時,君王卻是在法製之外的。儒家強調的聖賢人格、德治思想,不僅是用來教育臣民的,同時也是對君王的一種約束。無法約束君王的思想學派,隻能使君王更加專橫、腐敗,並且加速帝國的敗亡。
秦始皇作為中國皇帝製度的開創者忽略了統治思想的建設。換句話說,秦始皇完成了皇帝製度的硬件,但是,他沒有為皇帝製度設計、安裝一個更適合它的軟件。因為,秦始皇隻是始皇帝,他還來不及思考更多深遠的問題。他把皇帝製度看得完美無缺,以為這種製度可以保證一個帝國永世長存,可他不懂得一種製度必須具備調節功能。而這種調節功能是通過統治思想來實現的。
再說秦國貴族的腐朽。
人們大多把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原因歸於暴政、苛法等,很少關注到當時秦國貴族的腐朽。
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最大贏家是劉邦,他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在秦末農民大起義開始之後,六國貴族後裔紛紛建國,但最終卻無一個立國的貴族獲得成功。這是曆史的必然還是曆史的偶然?
原因當然非常複雜。有一點常為人們所忽視,那就是戰國時期各國貴族世家自身的腐朽。被秦始皇最終兼並的這些諸侯國的貴族世家在曆經了數百年的統治之後,已經走向沒落,這就是孟子所謂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他們自身的腐敗是六國最終被秦兼並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國貴族雖然在兼並六國過程中的表現大大優於六國貴族,但是,秦國貴族的腐朽絲毫不弱於山東六國。鄭國事件曝光之後,秦國貴族力主逐客,致使秦王贏政誤下逐客令,如果不是李斯上《諫逐客書》,秦國人才幾乎流失大半。隻是由於贏政本人的明智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秦國貴族的腐朽。可是,兼並六國之後,贏政的明智逐漸喪失,秦國貴族的腐朽再也無法被遏止,並發展到一發而不可收的地步,終於導致大秦帝國的迅速滅亡。
成就一個部族的往往是它的敵人。在秦部族初始立國之時,部族的絕大多數治國者都必須麵對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山東諸國的存在。秦始皇成功兼並了六國之後,大秦帝國的敵人消失了。伴隨著敵人的消失,大秦帝國的貴族世家也失去了昔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盲目地支持秦始皇的急政暴政。除了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有過一些進諫之外,聽不到其他任何皇族的聲音。在秦國貴族之中,最為重要的是秦始皇的子女,他們可說是一無作為,任人宰割,被二世胡亥殺戮殆盡,無一幸免。
這樣一個貴族世家還有希望嗎?
肯定沒有!
由周天子分封的貴族世家都在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的硝煙中消亡了,都在周秦之變的曆史轉折中覆滅了,最後一個消亡的是秦國的貴族世家。代之而起的是以劉邦為代表的新興勢力。這股新興勢力出身於草根,他們更能適應新的形勢,成為時勢造就的新英雄。他們一方麵繼承了秦始皇創建的皇帝製度;另一方麵,他們也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著秦始皇創立的皇帝製度。
當然,伴隨著漢帝國的長期執政,從草根中成長起來成為新興帝國的統治階層又會形成新的貴族世家,他們的腐朽最終也導致了他們自身的覆滅。
在新的漢帝國內部又在孕育形成一個階層,他們曆經數百年的積聚,最終在南北朝成為新的執政勢力。
曆史總是不斷培育著新的執政階層,同時淘汰著舊的腐朽執政階層。
帝國政權的交接曆來是帝國生命延續的重要因素。大秦帝國之所以速亡,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未能妥善安排好接班人。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靠政變上台的胡亥是最糟糕的一個接班人。從古人到今,人們大都認為如果扶蘇繼位,大秦帝國就不會速亡。曆史會如此發展嗎?
扶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許多人的眼中,扶蘇諫阻秦始皇坑術士,從此可以推測,扶蘇是一位仁義之君。扶蘇不同意誅術士,這是事實,但是,扶蘇也並非合適的皇帝人選。僅憑胡亥的單車一使,扶蘇接到詔書,不辨真偽,便欲自殺,完全是始皇帝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做。這種做派,連蒙恬都認為不妥。無論如何也得先辨真偽啊!雖然蒙恬堅持不自殺,最終還是被殺;但是,蒙恬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蒙恬死於非命,是力不能及真相不能大白所致。相比蒙恬,扶蘇的政治經驗太匱乏,也不具備政治家的果敢與魄力。如此之人繼位為君能否稱職,仍是一個疑團。
綜上可知,秦始皇是一位影響巨大的皇帝,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同時也是一位引發人們不斷思考的皇帝。這樣的皇帝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多見,這正是我們對秦始皇難說再見的原因。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他馬踏六國,一統天下,成就了泱泱大秦帝國雄偉霸業的神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他北築長城,南征南越,為中國五千年的恢宏史書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貪戀權勢,事必躬親;他嚴刑酷法,焚書坑士;他修築陵墓,窮困萬民,落了個千秋萬代婦孺皆知、盡人皆棄的罵名。
他不辭勞苦,五次巡遊;他自稱真人,迷戀成仙;他欲求長生,卻致短命,最終還是跟凡夫俗子一樣躺在了他苦心營造的陵墓裏。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後麵,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波德萊爾)秦始皇就是這樣,靜靜地看著,看著他信任的趙高與李斯篡改他的遺詔;看著他喜愛的小兒子為了權力把兄弟姐妹一一殺掉;看著他親手創建意欲傳至萬世的龐大帝國,在項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化為焦土。
曾記否?廣袤的關中平原,曾經上演過多少驚天動地的場麵,經曆過多少歌舞升平的春秋。如今,夕陽斜照中的驪山陵墓,伴隨著的隻是枯藤、老樹、昏鴉。人們感歎的是華年易逝,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不變的唯有那滔滔不息的渭河之水,帶走了昔日帝都的喧囂與繁華,永久留下的是一代代人的悵然與沉思。
春秋爭霸烽火飛,戰國逐鹿生民哀。
橫掃六合歸一統,秦皇聲勢挾風雷。
煌煌功業空前古,頌聲四起驕英主。
焚書坑儒人心寒,群臣失語無諫阻。
大興土木役萬民,阿房未竣九州貧。
峻律苛政猛於虎,暴君英主集一身。
尊榮奢華欲永守,不死仙藥何曾有。
陳涉一呼天下從,隻為黔首苦秦久。
萬世基業二世絕,楚雖三戶終滅秦。
興勃亡忽殷鑒遠,攻守勢異須寬仁。
秦祀雖亡秦製留,始皇功過論不休。
皇朝千秋多興廢,幾度悲哀演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