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盜陵毀陵之謎(3 / 3)

再談第二個問題,盜掘力量。

周文率部進入關中之時,確實有兵數十萬。但是,章邯率領的由“酈山徒”武裝起來的秦軍很快就迎了上來。周文軍隊大敗於秦軍,可見周文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強。周文之所以順利進軍關中主要是沿途百姓大力擁護,各地秦軍毫無戰鬥力所致。一旦遇到章邯,遇到章邯所率領的真正有戰鬥力的秦軍,周文軍隊的弱點立即暴露出來了。所以,第一仗即大敗,然後是一敗塗地,直至最後兵敗自殺。如果還有一點殘存的希望,周文都不會走此絕路。

可見,周文最後是山窮水盡了。因此,進軍關中立即遭遇新組建卻有著強大戰鬥力的秦軍的周文,根本不可能分兵去盜掘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修得高大堅固,豈是匆匆忙忙敗逃關中的周文能夠從容盜掘了的?等不到周文挖秦始皇陵,章邯已給周文挖好了墓。

除了項羽和“天下盜賊”之外,文獻記載中還提到無名氏盜掘秦始皇陵一事。

比如唐代中期兩位詩人鮑溶和白居易,他們都寫下了關於盜掘秦始皇陵的詩篇:

鮑溶《經秦皇墓》詩曰:

左崗青虯盤,

別為一天地。

山河一易姓,

哀哉送死厚,

右阪白虎踞。

下入三泉路。

萬事隨人去。

乃為棄複具,

誰識此中陵,

珠華翔青鳥,

白晝盜開陵,

死者不複知,

祖龍藏身處。

玉影耀白兔。

玄冬火焚樹。

回看漢文墓。

其中,“山河一易姓,萬事隨人去。白晝盜開陵,玄冬火焚樹”四句即指秦始皇陵被盜一事。但是,盜掘人是誰,詩篇中並未交代。

白居易在著名的“新樂府五十首”中的《草茫茫》(作者自注:懲厚葬也)一詩也談到秦始皇陵被盜掘一事:

草茫茫,土蒼蒼。

蒼蒼茫茫在何處,

墓中下涸三重泉,

下流水銀象江海,

別為天地於其間,

一朝盜掘墳陵破,

可憐寶玉歸人間,

奢者狼藉儉者安,

憑君回首向南望,

驪山腳下秦皇墓。

當時自以為深固。

上綴珠光作烏兔。

擬將富貴隨身去。

龍槨神堂三月火。

暫借泉中買身禍。

一凶一吉在眼前。

漢文葬在灞陵原。

白詩和上述鮑詩一樣,“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到秦始皇陵被盜掘,至於盜掘人是誰,同樣沒有交代。

詩人作詩,不像學者考據,點到為止。

我認為,像鮑溶、白居易,作為詩人寫詩,完全是抒其感慨,盜掘秦始皇陵的人是誰。我們姑且稱之為無名氏吧。

二句隻談不會關注在項羽、“天下盜賊”、無名氏三種人之中,項羽盜掘說影響最大。

南宋朱熹的《綱鑒易知錄》也說,“羽引兵西屠鹹陽”,“掘始皇帝塚”。

由於班固、酈道元、朱熹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家,他們說的話自然跟風者甚多。所以,項羽盜掘秦始皇陵之說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但是,依據上麵我們的考察,項羽盜墓之說是不可信的。

與盜掘說並行的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毀陵說。

最早記錄毀陵說的是《漢書·劉向傳》。這條文獻我們前文已經引述:

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成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

這條文獻揭櫫了一場有關秦始皇陵的毀陵事件。

劉向說,項羽燒了秦始皇陵的“宮室營宇”,去始皇陵的人都看見了始皇陵被盜的現場。後來又有放羊娃的羊走丟了,掉進了秦始皇陵,放羊娃為了尋找丟失的羊誤人陵墓。放羊娃點火照明,意外失火,燒了地宮中的棺槨。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在前文所引的“項羽人關發之(指始皇陵),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之後,還有下麵一句記載:“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酈道元說,項羽盜掘始皇陵之後,放羊娃為了找羊,又因點火取光而誤燒了始皇陵的地宮。

《藝文類聚》卷八十“火”部引《三輔黃圖》日:“秦始皇帝葬驪山,六年之間,為項王所發。牧兒墮羊塚中,燃火求羊,燒其槨藏。”

《太平禦覽》卷八七一“火”部(四)引《三秦記》日:“秦始皇葬驪山,牧羊豎火失,燒之,三月煙不絕。”

李白《登高丘而望遠海》詩曰:“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競何能?”

張九齡《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詩曰:“國為項籍屠,君同華元戮。始掘既由楚,終焚乃因牧。”

杜牧《過驪山作》詩曰:“黔首不愚爾益愚,千裏函穀囚獨夫。牧童火人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盡管放羊娃誤燒秦始皇陵之說流傳極廣,但是,此說疑竇叢生。

如果放羊娃可以掉入地宮,那麼,肯定有一條通往地宮的通道。如果有這麼一條通道,隻有兩種可能:一是自然塌陷形成,二是盜掘後留下的盜洞。

秦始皇陵前後經過近三十九年的持續修建,非常堅固,不大可能自然塌陷形成通道。另外,一座修建了幾十年而且深埋於地下的地宮,也不可能留下一個通道讓後人可以進入。

秦始皇陵被盜掘一說,我們在前文中已經作過詳細的討論,結論是:秦始皇陵被人為盜掘過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沒有被人盜掘,通往地宮的通道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班固《漢書·劉向傳》的毀陵說極不靠譜。

以上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傳世文獻中有關秦始皇陵被盜、被毀的種種說法,並對這些說法作了剖析。

上一章我們介紹了現代科學探測證明秦始皇陵從未被人盜掘過,那麼,史書記載的無論是項羽,還是“天下盜賊”、“關東賊”、無名氏,都是被冤枉的。而牧羊娃誤入秦始皇陵一說,則純屬謠傳。

最後,我們再提出一種佐證。

中國古代有一門重要學科叫金石學,專門記錄銅器與石刻。如果秦始皇陵確實被後人盜掘過,古代的金石學著作中一定會有記載。可是,在中國古代的金石學記錄中沒有一件器物被確定出自秦始皇陵。

這恰恰證明秦始皇陵從來沒有被人盜掘過。如果秦始皇陵曾經被盜過,不可能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上不留下一點點痕跡。

秦始皇用如此奢侈的標準修築了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皇陵,並在神秘的地宮裏埋下如此眾多的寶藏,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隻是為了自己身後的享樂。這樣一位皇帝,在曆史上會給後人留下怎樣的評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