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方便。秦二世是一個貪圖安逸的人。他剛一即位,想到的就是享樂。胡亥認為,人生一世,轉瞬即逝,生老病死,無法左右。所以,秦二世一當上皇帝就想“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誌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他既想享受人問的一切榮華富貴,又想長保天下的太平無事。雖然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是,秦二世願意冒險一試,因為他深知生命太短暫了。
此時的秦二世剛剛二十一歲,正是風華正茂之際,為什麼對人生看得如此悲觀?因為他從父皇贏政一生勤勞執政、五十歲撒手人寰中汲取了教訓。
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
理解了的未必能夠深刻地感受,感受到的才能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短暫的一生對秦二世來講可謂刻骨銘心。秦始皇第五次大巡遊唯一隨行的兒子即是胡亥,但是,剛剛五十歲的秦始皇,出發之時還非常健康,毫無得病的症狀,僅僅幾個月的光景就一病不起,命歸九泉。胡亥目睹了父親由鮮活到死亡的全過程,這對於一位剛剛二十一歲的年輕人來說,太殘酷了。隻有親身經曆過這種刺激的人才會有如此深的震撼。
由於秦二世把人生看得很悲觀,趙高建議他居禁中處理朝政,可以說是正中下懷。
不上朝,僅在宮中和他最信任的老師一起處理朝政,這比起上朝聽政,自然是又快捷又方便又省時又省力。和老師趙高商議朝政,沒有了雜七雜八的議論,六根清淨,趙高又善於阿從,所以,秦二世自然非常樂意這種方式。這等於取消了坐班製,變成彈性工作製,在家上班。秦二世何樂不為?
但是,這種決定朝政的方式從根本上斬斷了大臣們和皇帝的聯係,秦二世從此再也聽不到大臣們的意見。這就為趙高控製秦二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最後說示高。秦二世在禁中就能處理天下萬機,充分顯示了皇帝的萬能和高明。這明明是趙高給秦二世戴的高帽,但是,他就是喜歡這樣的高帽。
趙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二個舉措是斷臂。
李斯是沙丘政變的支持者,也是秦二世一朝的中流砥柱。但是,秦二世不上朝之後,作為丞相的李斯見秦二世也非常不易。李斯隻有到宮中通報,得到允許,才能見到皇帝。正是這一背景,斷送了李斯的性命。因為趙高一方麵誘使秦二世不和朝臣接觸,一方麵欺騙李斯讓他在非常不恰當的時候求見秦二世,每每打斷秦二世的興致,惹得他大為惱火,他誤以為李斯是有意在他尋歡作樂的時候給他添亂添堵。趙高就趁機向秦二世進讒言,導致李斯被殺。如果秦二世正常上朝,李斯完全有時間、有機會向秦二世進諫,李斯的悲劇也許不會因此引發。正是因為趙高隔絕了秦二世和朝臣甚至是丞相之間的聯係,秦二世才會聽信讒言,誤殺李斯。殺了李斯,也就斬斷了秦二世的左膀右臂,趙高代替李斯當了丞相,秦二世的死期才會迅速臨近。
到秦二世殺盡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殺盡了所有的忠臣誌士之時,秦二世自己的生死已經掌控在趙高手中了。秦二世的死期也就到了。
秦二世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他責備趙高處理關中“盜賊”不力。
陳勝、吳廣起兵反秦直接引發了秦末如火如茶的大規模民變。秦二世如何應對這一局麵呢?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
聽聞天下大亂,秦二世施行鴕鳥政策。他根本不相信,更不願聽到四處民變的消息。所以,從關東來的使者報告說山東民變,他勃然大怒,直接把使者下到獄中。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後來的使者汲取了前人講真話卻鋃鐺入獄的教訓。
所以,當秦二世再向使者問及山東狀況時,使者們全都說了謊話,隻是一些毛賊,各地的郡守把他們全都抓起來了,不值得皇上擔心(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秦二世一聽,樂壞了(上悅)。
最典型的人物是叔孫通。叔孫通是秦始皇的待詔博士,陳勝、吳廣發動民變之後,使者迅速把這個消息報告給秦二世。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問道,楚地戍卒攻城略地,大家對這件事怎麼看?博士、儒生三十多人說,聚眾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鎮壓。秦二世一聽就火了。叔孫通走上前說,各位先生的話都不對。當今天下已合而為一,毀城池,銷兵器。何況明主君臨天下,還有完備的法令,哪有敢造反的!這隻是一夥盜賊罷了,何足掛齒。郡守正在搜捕他們,並嚴加懲處,不值得憂慮(叔孫通前日: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複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
秦二世一聽,高興地說,好啊。又問了一遍諸儒生,有人說是造反,有人說是盜賊。秦二世下令,凡說是造反的一律洽罪,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獨獨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衣服,並授給他博士職位。叔孫通退朝之後,一些儒生責問他,先生為什麼隻說討好的話?叔孫通說,各位不知道,我幾乎逃不出虎口!隨後,得到賞賜的叔孫通立即逃離都城,輾轉投奔幾位“老板”,最後投靠了漢王劉邦,成為為劉邦手下的要臣。
叔孫通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善於自保的經典。他得到秦二世的褒獎,這說明秦二世麵對遍及全國的反秦大起義不願意也不敢承認,隻有叔孫通的“盜賊說”最能讓他獲得安慰,所以,獨獨隻有見風使舵的叔孫通受到秦二世的厚賞。叔孫通看透了秦二世的鴕鳥心態,他麵對講真話丟命、講假話受賞的專製皇帝,先講假話後逃命。至於叔孫通逃出秦都鹹陽投奔反秦義軍,最後輾轉到劉邦手下,成為劉邦功臣一事,我們姑且不講。但是,從叔孫通事件中,我們知道了秦二世麵對反秦大起義的真實心態。
一個政權如果淪落至官員們隻有講假話才能生存的地步,說明這個腐朽的政權已經到了非下猛藥不可的時候了。因為官員普遍講假話,必然會使最高決策人完全不了解真實民情。如果最高決策人不了解沸反盈天的民情,這個政權能不危急嗎?
秦二世采取這樣的心態處理天下民變,豈能不敗?
正是秦二世的錯誤態度、錯誤政策導致了這場民變最終釀成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李斯當丞相擺不平這場民變,趙高當丞相更擺不平這場民變。所以,秦二世責難李斯,李斯被殺;秦二世責難趙高,秦二世被殺。
秦二世被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秦末這場大規模民變所引發的帝國宮廷內亂。
趙高殺了秦二世,從秦二世身上摘下皇帝玉璽戴在身上,但是,宮中的侍從、文武百官都非常抵製。據說,趙高走上大殿,大殿竟然一次一次地搖晃起來。趙高明白這是天意不讓他當皇帝,而且大臣們也不同意(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
關於趙高想坐上龍椅大殿搖晃一事,《史記》的記載言之鑿鑿。但是,事實上不會發生這種事。龍椅不就是一把椅子嗎,誰不能坐啊?如果趙高真感到大殿震蕩,那也隻是他的一種心理感受。趙高以臣弑君,繼而想自己稱帝,變贏氏天下為趙氏天下,心理壓力一定非常大。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趙高走向龍椅之時必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才會有如此感受。所以,趙高所理解的天意,其實是趙高極度心虛的反映。
既然趙高知道天意難違,群臣怨怒,那他該怎麼辦呢?誰會成為大秦帝國新的君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