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李斯變節(2 / 3)

第四個回合。

趙高鐵了心,一定要拿下李斯。因為他篡改遺詔的意圖已經暴露無遺,他已經沒有了退路。李斯如果以此治他的罪,他可吃不了兜著走;盡管李斯此時並未有意追查他,但是,趙高不能退。

三次失敗的趙高又會用怎樣的手段攻克李斯呢?

利害!趙高深信隻有“利”與“害”才可以攻克李斯。所以,趙高以“安”與“危”的相互轉換為話題繼續進攻李斯。趙高說,“安”可以轉化為“危”,“危”可以轉化為“安”。如果一個人連“安”與“危”都掰不清,根本談不上智慧。

李斯繼續堅持他的為臣底線——不背叛,趙高繼續堅持他的謀反計劃——不放棄。李斯的回答完全是從感恩的角度出發。他說,我本是上蔡的一介布衣,被皇上破格提拔成為丞相,封為徹侯(《史記》中寫作“通侯”,是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子孫都是因為我才有了尊位和豐厚的俸祿。皇上把國家存亡安危這樣的重任交付給我,我怎麼能夠辜負先皇的重托(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候,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史記·李斯列傳》)!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憂勞。我隻知道守職。請你不要再說了,以免牽連到我。

趙高大講安危,李斯大談主恩。趙高第四個回合又遭慘敗!

第五個回合。

趙高仍然死死纏住李斯。因為李斯是趙高篡國奪權的一座高地,而且是唯一的一座高地。如果拿不下李斯,一切努力都是白費;且機會一旦失去,也不會再有了,所以趙高無路可退。但是,安危利害都不能讓李斯為之所動,趙高還能從哪方麵攻破李斯呢?威逼。用什麼來威逼?

胡亥!這是趙高手中的一張王牌。

趙高明白無誤地告訴李斯兩點,一是當今天下的權力與百姓的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裏,而胡亥最聽我趙高的(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誌焉)。二是與胡亥、趙高聯手是從上控製下;外部勢力要控製朝廷是妄想,下麵的人要製服上頭是造反(且夫從外製中謂之惑,從下製上謂之賊)。

趙高的這兩點極為厲害,因為這是一個大勢。李斯明白這個大勢,再不屈從,趙高就可能與胡亥聯手治李斯的罪。

李斯仍然不想束手就擒,盡管此時他的回旋餘地已經非常狹小了。李斯堅持說不按正常的立嫡立長原則繼位帶來的必定是災難。李斯熟讀曆史,他一口氣舉了三個例子:

一是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而廢太子申生,想立與驪姬所生之子奚齊,結果太子申生被殺,晉國陷入五世內亂。

二是齊桓公兄弟兩個爭奪王位,導致互相殺戮。想當初齊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孫無知所殺,齊人又殺了公孫無知。齊襄公死後,他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弟弟爭奪王位。一位是公子糾,一位是公子小白。公子糾先派人截殺公子小白,沒有成功。公子小白於是搶先回國即位,這就曆史上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之後,又派兵打敗魯國,殺了在魯國的哥哥公子糾。

三是商紂王因聽不進勸諫而殺比幹、箕子。比幹是商紂王的叔叔,因為勸諫商紂王,被商紂王挖心而死。箕子是商紂王的弟弟,也因為勸諫商紂王,結果被商紂王囚禁。

這三件事都違背天意,所以最終落得宗廟沒人祭祀。我李斯還是個人啊,怎麼能參與這些陰謀呢(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仍然堅持,不願屈從。

第六個回合。

李斯不從,趙高不走。趙高與李斯又展開了第六個回合的生死大較量。

趙高第六個回合還是從“利”、“害”二字入手,他警告李斯,聽我的話,可以讓您長保封侯,永世相傳;不聽我的話,災難不但會降臨到您的頭上,而且還會禍及您的子孫。聰明的人善於轉禍為福,您打算怎麼辦呢(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

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在趙高堅持不懈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之下,李斯終於頂不住了。他仰天流淚,高聲歎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隻能明哲保身了!於是,李斯依從了趙高(斯乃仰天而歎,垂淚太息日:

“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於是斯乃聽高)。”

經過六個回合的較量,趙高終獲成功,欣喜若狂,得勝而歸。他立刻興衝衝地向胡亥彙報說,我奉太子之命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怎麼敢不服從呢?

李斯是秦始皇的老臣、重臣,是隨從秦始皇出巡的丞相。李斯變節,意味著大秦帝國的沙丘政變塵埃落定。沒有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內幕,沒有人知道秦始皇遺詔傳位給扶蘇;玉璽又在趙高手中。所以,秦始皇的遺詔可以輕易地被篡改,李斯可以老臣、重臣的政治身份證明秦始皇立胡亥為秦二世。他人即使懷疑也沒有直接的證據。

所以,李斯變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大問題!李斯變節直接改變了大秦帝國的發展方向。

李斯為什麼會變節呢?

有兩種說法:

一說李斯與趙高是在演雙簧(簡稱雙簧說)。焚詩書、坑術士之時,李斯和扶蘇已經是政見不同了,所以,李斯對在外執掌兵權的扶蘇本來就不想支持,他和趙高的六次過招,不過是個幌子。其實,他和趙高二樣,都想立胡亥而不想立扶蘇。

一說是李斯因私利而屈從趙高(簡稱屈從說)。

先談雙簧說。

雙簧說的主要論據是李斯與扶蘇政見不合。焚書令是李斯的建議,扶蘇對焚書令並未表示異議,因此。我們不知道扶蘇對李斯建言的焚書令究竟是何看法。坑術士不是李斯的建議,但是李斯未表示反對。當時方士們背後誹謗秦始皇,觸怒了龍顏。所以,秦始皇下令坑殺術士。扶蘇極力進諫,他在這個問題上和其父秦始皇政見不合。在坑術士的問題上由於李斯沒有建言,也沒有反對,因此,很難判斷扶蘇與李斯的政見是否一致。再說:李斯和趙高演雙簧又是演給誰看的呢?政變本來就是在非常機密的狀態下進行的。所以,趙高和李斯在改遺詔、立胡亥的問題上演雙簧的說法恐怕站不住腳。

再談屈從說。

趙高找李斯要求篡改遺詔、另立胡亥談得並不順利。經過六次過招,利誘、威逼、恫嚇,軟硬兼施,反複較量,反複權衡,李斯最終無奈之下才同意了趙高的意見。

如果我們細細地讀一讀《史記·李斯列傳》就會明白,趙高六次過招,李斯六次接招,最終才被趙高製服。第一回合李斯告訴趙高,篡改遺詔、另立胡亥是“亡國之言”。第二回合,趙高擺出了李斯的“五不如”(五個不如蒙恬的方麵),李斯的回答義正詞嚴,我隻知道遵守遺詔,不想個人安危。第三個回合,趙高強調扶蘇稱帝必重用蒙恬,這已經直接威脅到李斯的現實利益,李斯回答,我隻知道“奉主之詔,聽天之命”。第四個回合,趙高大談“安”、“危”,斥責李斯不識時務;李斯大談主恩,絕對不能負主之命。第五個回合,趙高使出殺手鐧,以胡亥壓李斯,李斯堅持易太子必致國亂。第六個回合,趙高大講順其意之“利”,逆其意之“危”。李斯此時再也堅持不住,這才表示屈從。

我們細讀趙高與李斯的六次過招,不能不承認李斯是屈從而非迎合,是受到脅迫而非心甘情願。雖然從實際效果上看,屈從與迎合的結果一樣,脅迫與甘心等值;但是,這一問題涉及對李斯個人的評價,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