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冬逝春開 第三十集:結識新友(2 / 3)

如今,隔壁的那個陳瀟力,仿佛也像是自己的一麵鏡子,不斷地照耀著自己的麵龐,讓自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內心深處,但是,誰也不知道,會是他,成為自己的好友知己麼?

在心中,餘夕就像上麵介紹的六位大姐兄弟一樣,雖然不同地方,但是卻把他們當成了親人。而陳瀟力,也算是那樣的一個人的。

雖然隻有半天,但是卻已經有這樣的一種感覺。餘夕相信,陳瀟力會成為他下一個很好的朋友。

貧窮,事業,患病,失意,這看似可怕,其實未必是件壞事。許多時候,隻有當一個人跌到了人生的穀底,遠離了欲望的喧囂,才能徹底看清自己,知道自己要走什麼路。

這就是親人朋友存在的最大的意義了!

晚上。

今晚餘夕的臉一直在發熱,真不知怎麼了.原本打算和林靈一起看電影的,沒想到自己居然好困啊.

“不會吧~十點還不夠呢.天啊,今天變得真奇怪!不過早點睡也好,這樣明天才好早起呢.”餘夕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以前有同學問:為什麼你們那麼喜歡呀?其實,有時候喜歡是為了讓自己更多的同學或朋友看到某些內心,而我,有時候轉載是因為我喜歡這些優美的句子或者是它們給我很大的感觸,於是我希望能夠收藏它們,所以就喜歡了!或許你們在其他的某些地方看見過,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好的東西是不介意看第二遍的!而情人之間,卻是很介意。

所以,餘夕於是決定不能夠把這個想法說給林靈,不然要是林靈知道了,豈不是又要生氣,又要吵架?

前天,餘夕看到了一個身邊的大學生,讓他深受啟發。汪涵,一個充滿學識的現代大學生,對於她的死亡,他無法給予太多的評價,但我們應該從中得以更多的啟示。餘夕總覺得她不應該就這樣的去了,30年的人生,就因為挫折與生活中的不愉悅,或許這些無數的挫折在不斷地打擊與摧毀她的意誌,但無論如何都應堅持下來,而不是就這樣的離去。可是伊人已去,再如何的惋惜也不濟於事。

談起這事情,宿舍的李箏大是感慨:“心理學術語“共生”可以很好地解釋望瑞玲的行為。所謂共生,指兩人無法離開彼此,他們之間或許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兩人就是無法離開,而要緊密地、病態地糾纏到一起。比較常見的共生現象多見於情侶和親子這兩種親密關係。所不同的是,如果是情侶關係,它是相對平衡的,因兩個成年人的力量是相匹敵的,但如果是親子關係共生,那這常常是失衡的,這首先會是父母的需要,父母從心理上離不開孩子,假若孩子離開就像失去自我一樣,會空虛,找不到存在感,所以會死死抓住孩子不放。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常常意識上會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但他們的內心中會非常痛苦,他們內心中會很渴望走向獨立,但他們意識上會認為這是錯誤的,甚至他們自己都不接受自己走向獨立的動力。”

而陳泉冷麵卻道:“對於共生,我有很大的感觸。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誰完全依賴誰,即使是有困難,我們也隻能是依靠對方而已。家人是我們一輩子無法舍棄的,但兒女總會離開父母,我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雖然說父母生養我們,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必須事事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

宿舍舍長則是歎息道:“或許與家庭的成長環境有關,她始終跟從母親的步伐,她似乎成了母親的影子,對,是影子,不敢反抗,不敢脫離,因為影子是離不開本體的。父親自小離開身邊,於是母女兩人便相依為命。作為母親,失去丈夫之後,便把精神的依托到大女兒身上,於是總想與女兒在一起,甚至希望安排女兒前進的路線,這樣就可以是自己有個依靠而不至於孤苦伶仃。作為女兒,在兒女當中排行老大,自然而然應該肩負起家中的擔子,對於母親,“孝”字始終在她心頭作怪,因為那是她與生俱來的責任與義務,於是她順從了母親。”

唯有劉宇同情的道:“他與與她的母親好比兩根平行線,各自有各自的理想,當母親把她的理想強加在女兒身上時,女兒不得以接受,於是兩根平行線被強硬地綁在了一起,從而產生了摩擦,致使被強加接受的一方產生了逆反,進而自己燃燒起來。”

餘夕心中感慨,惋惜。當一個人把她生活的夢想、激情與動力全部圍繞另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她已變得不再是她自己了。這麼多年,楊元元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圍繞著她的母親,她始終活在一種壓抑卻無法釋放的生活裏,一旦這種壓抑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它便會爆發出來,更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於是楊元元選擇了以死來釋放自己內心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