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虹口小樓(1 / 3)

文哲一邊向電梯走去,一邊暗自嘀咕著:

“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地鐵二號線會有一列列車在十二點十五分左右從張江高科站路過,從那裏坐二號線到南京東路站,午高峰大概需要坐半小時左右,再轉十號線到郵電新村站全程大概需要五十分鍾,那這一來一回在路上就需要花費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了。”

看看大堂裏已經指向十二點十分的指針,文哲在心中呐喊一聲:“奔跑吧!文哲!”甩開大腿就向張江高科站跑去。

頂著烈日一路飛馳著跑到張江高科站的文哲,看著人影稀鬆的站台後終於鬆了口氣。還好中午的人不是很多,浦新區這麵的地鐵除了人頭攢動的早晚高峰,別的時段的站台和列車廂相對來說還是挺寬敞的。

剛走到站台的文哲,看著眼前緩緩駛來的白底綠條紋地鐵二號線列車,瞬間心情就又好了幾分。

“天不絕我啊!希望一會的十號線也這麼順利吧!隻要能按時趕回來就好了!”文哲暗暗想到,而這場麻煩的關鍵“創新問題”,好似已經解決了一樣。

2016年8月份的上江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上天像是在做淞滬名菜清蒸大閘蟹一樣,用西太平洋特有的高壓下沉逆溫,耐心的烹飪著上江這塊“老鮮肉”。

出了郵電新村地鐵站的文哲頂著正午的烈日,馬不停蹄的向爺爺家走去。

左拐右竄的急行十分鍾後,一棟有著明顯虹口特色的青磚紅瓦小樓出現在文哲的麵前:曆盡滄桑的青褐色磚牆,像是混合著魯迅巴金的筆墨和民國特有的湛藍而成,凝實而厚重;飽經歲月的暗紅色石瓦,像是摻著被尹奉吉刺殺的日軍大將鮮血和新中國的紅色信仰,在烈日下堅定著頑強。

兩層的小樓不像北首的四合院那樣平緩恭謙溫順,也不似皖北蘇南院落那樣的城府錯落精致,它就是立在那裏,有著高人一等的視野卻沒有層層疊疊的門檻。它沒有現代都市科技下的高大巍峨,卻有著千年曆史積澱出的中華永續。

不管是身臨其下或從屏幕及畫報上,看了多少的高樓大廈和新時代建築。文哲每次回家看到爺爺居住的這棟“危樓”都總覺得腳下踩著的土地分為踏實,而這份踏實來自於曆史。

“小哲回來了!哎,我說這傻孩子大晌午頭的在日頭底下發什麼愣呢。”

正當文哲又一次景仰自家小樓時,正從門口往外走的王阿姨看到了他,親切熱情的招呼道。

“嘿嘿,王阿姨好,要回去啊?我這到家了才想起來給爺爺買的‘走油肉’忘單位了,在想著這事來著。”文哲尷尬的向王阿姨扯謊道。讓他說出看自家房子怎麼瞅怎麼順眼的這種話,他實在張不開口。

“文大爺,小哲回來啦。”王阿姨回頭向屋子裏喊了一聲隨後道:“哦,是這樣。沒事的,‘走油肉’在空調房間裏放半天也壞不了。你快進去吧,你武爺爺也來了,這會倆老爺子正下棋呢。飯菜在廚房裏,還沒涼呢,你快吃去吧,我就先回去了。”王阿姨邊說邊往外走。

她是文哲請來中午給爺爺做飯的,陪孩子來上學的她就租住在這附近,有時文哲晚上回來晚點,也讓她多照顧下爺爺。因為文哲一家都挺好說話,從東北來的王阿姨也是爽快人,所以倆人說話也顯得很近乎。“嗯,王阿姨您慢走啊,晚上我要是加班的話再跟您聯係。”

“哎呀,客氣啥,有事你就先忙,妞妞晚上補課也不回來吃飯,我閑著也是閑著,你忙就吱一聲啊,我先走了,回去追劇了,再磨蹭又看不到開頭了。”王阿姨撂下一句話就噌噌的走了,一點不比文哲回來的速度慢。

“這王阿姨……”

“小崽子不進來在外麵幹嘛哪?知道老頭子我在著,還不敢進屋了?”

屋裏傳來武爺爺聲如洪鍾的聲音,一點兒都聽不出九十多歲老人應有的遲暮。

“來了來了,這不換鞋呢麼。”

文哲無奈的大聲答到,換完鞋後的他快速向書房走去。

書房布置的樸素而舒適,除了簡單的實木桌椅及書架外,再有的就是牆上掛著的幾幅字畫和老照片,幾盆看似隨意擺放的花草,它們或是含苞待放或是嬌豔欲滴的開放著,一副充滿生機又欣欣向榮的樣子。而那正坐在屋中間的茶幾旁,兩名正在對弈著的雲鬟老者,給這古樸的書房,更帶來了一絲睿智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