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胡悅

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部長

《曹又參與安邊起義》一書即將付梓出版,很是欣慰。這對於挖掘整理陝西統一戰線方麵的史料,勒記先輩之愛國節操,是一件好事。編著方一再邀我為該書寫序。曹又參先生的孫女、現任渭南市市長的曹莉莉早先與我一起參加襄渝鐵路建設,是戰友,現今又住樓上樓下,為鄰居。作為統戰部長,於公於私,寫序的事,均無法再推托了。

20世紀是充滿激情的世紀。特別是上半葉,大開大合,跌宕起伏。麵對民族危亡,無數仁人誌士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曹又參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個。青年時期,先生曾在北平求學,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接受了許多進步思想,並同陝北早期共產黨員李子洲常有往來,多受教育和啟發。目睹列強淩辱、國弱民貧的慘狀,激憤救國之情,深植心底。回到陝北後,先生憑一腔熱血,積極投身於反對地方軍閥的鬥爭,曆經磨難,最終都失敗了。而先生憂國傷時、憐恤黎民疾苦之心,不曾改變。痛定思痛,遂投筆從戎,走上了從軍報國、為信念奮鬥的道路。後官至國民黨新編陸軍第十一旅旅長,並於1945年10月率部起義。

新十一旅的安邊起義,使2000多名國民黨官兵回到了人民懷抱,解放了陝甘寧邊區北部周邊8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這次起義轟動塞上,震撼西北,影響全國,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起義。它不僅使這支部隊獲得了新生,而且對其後更多的國民黨軍隊將領棄暗投明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新十一旅起義後,毛澤東、朱德等在延安接見了曹又參,並對起義給子了高席評價,喻為“火車頭”。

拉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起義帷幕的安邊起義,是延安時期黨的統戰工作的成功範例。作為國民黨的軍隊,新十一旅原本執行封鎖陝甘寧邊區的任務,但這支土生土長的部隊始終秉持了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有反對地方軍閥的行動。劉誌丹、謝子長等曾在這支部隊開展兵運工作。牛化東、馮世光、李樹林等共產黨人也活躍其中,並建立了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西北民主運動促進會。長期的憂患意識,又逢抵禦外侮、救亡圖存之時,使愛國官兵逐步領悟到隻有共產黨才能引導中國走向振興的道理。

作為起義的先行者曹又參先生,曾被劉誌丹稱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先生雖在舊軍隊多年,但不附世俗,對國民黨的腐敗深惡痛絕,並同中共黨組織長期保持密切聯係,為黨做了許多有益工作。更利用職務之便,保護了許多在國民黨地方部隊中進行兵運活動的共產黨員。在黨的政策的感召下,他認識到隻有起義才能使新十一旅擺脫覆滅的命運。正如黨內一些老同誌所言,先生在新十一旅的16年,是與共產黨分不開的16年。在內戰爆發之際,先生毅然率新十一旅官兵宣布起義,並向全國發出起義通電,不僅表明了為和平建國奮鬥到底的決心,也表明了自覺接受共產黨領導的堅定信念。1948年8月,先生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而後,又率部參加了解放寧夏的戰鬥。全國解放後,曆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銀川專員公署專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參事室副主任等職。

先生的一生,是在曲折中追求進步、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的一生。1957年,先生被錯誤地打成“反黨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後得以平反。當先生35年前離世的時候,又正值十年動亂,統一戰線遭到破壞,先生的身心也受到極大摧殘。但先生磊落坦蕩、矢誌不渝,對黨的忠誠始終如一。在其身上也無疑折射了黨的統一戰線的曲折與輝煌。

撫今追昔,緬懷前賢,旨在資政育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安邊起義60周年。由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陝西省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史研究會、陝西省統戰理論學會、陝西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延安革命紀念館和中共定邊縣委、縣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並結集出版《曹又參與安邊起義》,是一件很有曆史和現實意義的事情。當前,統一戰線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曆史時期。我相信,借該書出版回顧總結我黨統一戰線曆史,對於繼承統一戰線的光榮傳統、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都將大有裨益。實為可喜可賀。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