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幾位農民在距秦始皇陵東側1.5公裏外打井時,偶然發現幾片陶俑的碎片。聰明的他們立刻意識到地下一定埋有重要的文物,就向文物部門報告。於是,引出了一項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
兵馬俑經發掘,那裏有以軍陣形式排列的兵馬俑坑3個。一號坑呈東西向的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麵積為1.426萬平方米。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端北側,為曲尺形,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為98米,深約5米,麵積約6000平方米。三號坑位於一號坑的西端北側,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深4.8米,麵積約520平方米。
3個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馬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形態逼真。它們的排列是按照當時的軍陣編組的。一號坑是以戰車與步兵組合排列的長方陣;二號坑為戰車、騎兵、步兵混合編組的曲尺形軍陣;三號坑的陶俑做儀衛式的夾道排列,是統帥一、二號坑軍隊的指揮部。一、二、三號坑構成了秦國強大軍隊的一個縮影。
古代軍隊的編列一般分為左、中、右三軍。古代軍隊駐紮的地方稱作“壁壘”。因而,一號俑坑可視為右軍的“壁壘”,二號俑坑為左軍的“壁壘”,三號俑坑是指揮部。那麼,中軍呢?
在位於一號俑坑的中部北側,即二、三號俑坑之間,有一個麵積為4608平方米(96×48米)的未建成的俑坑。其位置正處於中軍部位,當是擬建的中軍俑坑。這個坑之所以沒建成,估計是由於公元前209年周文率領的起義軍,打到了驪山北麓的戲(今陝西臨潼境內),俑坑的工程被迫停工。
俑坑工程始於何時?史無記載。根據俑坑出土兵器上刻的紀年看,最早的是始皇“三年”,最晚的為始皇“十九年”。這說明兵器放進俑坑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此距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7年。按照《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的大規模修築是從統一後開始的。結合兵器刻辭分析,兵馬俑坑的修建工程很可能始於統一後不久。工程持續到公元前209年,大約費時10年左右。
上述三處從葬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共出土陶俑、陶馬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兵馬俑坑不但是一個豐富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也是一個雕塑藝術的寶庫。數以千計的高大的兵馬俑群,其規模的宏偉、氣勢的磅礴,在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罕見多姿多彩、形態逼真、充滿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具有經久的感人魅力。具有中國民族的獨特風格,表現了古代中國人民在藝術創造上的卓越才能。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生動地再現了秦王朝軍隊訓練有素、兵強馬壯的情景;顯示了秦王朝橫掃六合、威鎮天下的軍事力量及其雄偉的氣勢。
人們稱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五、“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然而,奇跡是以天下老百姓的生命和血汗換來的,是用無數建造者的屍骨堆出來的。
研究顯示:秦始皇陵園外的這一組兵馬俑坑,占地麵積總計約為2萬平方米。僅挖坑一項的土方工程量就達10萬餘立方米。所用木料均為巨大的鬆柏。根據遺留的木槽看,有的棚木直徑為68厘米、長達10餘米。初步計算,一、二、三號俑坑共用木料8000餘立方米,棚木上鋪的葦席和竹席1800餘平方米,鋪地用磚25萬餘塊。加上7000餘件大型陶俑、陶馬(此為估算的數字,包括了尚未發掘出來的)的製作。其工程量和所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十分驚人的。
可這還僅僅是一個陪葬坑而已。
所以,司馬遷記載的秦始皇派發70萬人修建陵墓,不會是一個非常失實的數字。
也因此,當時被榨幹血汗的老百姓要詛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
“秦始皇,奪俺糧,開吾戶(門),據吾床,飲吾酒,喝吾漿,食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太平禦覽》卷八六)
秦始皇真的暴死了。
但是,繼秦始皇坐天下的二世胡亥,在大興土木、榨取勞動人民血汗和恣肆揮霍、窮奢極欲方麵,絲毫不比乃父遜色。他除了繼續建造秦始皇陵,還不停地興建秦始皇統治時期未及竣工的阿房宮,並不斷修直道、馳道。
為了自己的遊獵享樂,胡亥又以防衛京城為名,征調5萬步兵,豢養大量狗馬禽獸,供他練習射獵。他甚至還下令,一般人不得食用鹹陽周圍300裏內的糧食,以專門供給射獵士兵和禽獸。同時,他又向各郡縣征發糧草,並規定輸送人員要自備幹糧。由於路途艱難,加上饑餓、勞累,役夫傷亡不可勝數。
胡亥公然說過:“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比喻時間過得快,人生短促)。吾既已臨天下,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誌之所樂……”這種極端腐朽的世界觀,同他手中的權力結合在一起,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這樣的統治,能不覆亡嗎?
千餘年後,元代張養浩作了《山坡羊》小曲一首。他在慨歎世事滄桑時,特別提到了秦朝統治者的暴戾恣睢給老百姓所帶來的辛酸和痛苦: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