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結論(1 / 2)

科學自然觀與生態小康家園建設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先後作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等一係列重大決策,這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科學分析而得出的正確結論,也是科學自然觀確立的具體體現。

經濟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過程,一切生產都是人類個體在一定社會形態內並通過這種形態對自然界的占有。因此,物質生產首先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生產勞動自身的這種規定性就已經有力地證明了,它不以一切社會形態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因此,人類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確認和闡明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即確立什麼樣的自然觀,對人類從事物質生產和社會活動的方向、內容和規模起著先導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在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界包括對自身的認識完全處於一種混沌狀態。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包括對自身的產生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概念。綜合古希臘、印度和中國人的看法,占統治地位的基本觀點是: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巨大的、生長著的有機整體。認為自然不是人的“對立物”,神也並不超越於自然界,它們都是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包容其中,成為一個生機盎然的統一體。這反映了對自然界有機的觀點。在那時,整個自然界在人們的眼中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和無窮的魅力。不過這種魅力是與自然的神秘和強大恐怖聯係在一起的,人在與自然關係中處於劣勢的地位,自然乃是人們膜拜和崇敬的對象。在這種自然觀的指導下,人麵對自然一般不敢輕舉妄動,凡改造利用自然的舉動一般都十分慎重。這種被稱為有機論的自然觀一直延續了四千年以上。

曆史發展到中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15、16世紀,火藥、印刷術、指南針三大科學發明,美洲新大陸、通往印度海路兩大科學發現和“太陽中心說”一場天文學大變革的相繼出現,徹底動搖了人們對自然界的神秘觀念。尤其是17、18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原來的有機自然觀逐漸被機械論自然觀所取代。按照這種觀點,自然和人都是上帝造出來的,上帝超越一切,不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也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與人無關的“外在物”,人與自然不同質,上帝安排人超越於自然之上並具有支配自然的權利。自然界不是一個有機體,而是由一些基本要素如原子、電子、質子、中子、考克等這些粒子組成的,自然界變成了一堆僵死的無機物質。古代人所賦予自然那種神奇的魅力也就隨之消失殆盡。其結果就是使自然界成為了人的對立麵,單純成為人們征服、改造、利用的對象。既然物質自然沒有思維和自己的價值觀,那麼人類便可以隨心所欲對待生存的環境,揮霍資源,汙染環境,破壞生態,毫不悔改。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科學自然觀的創立創造了科學條件,特別是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三大科學發現的問世以及生理學、胚胎學和地質學等學科的發展,使自然科學成為關於過程、關於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關於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的科學,這樣,我們就能夠依靠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係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聯係的清晰圖像。這時,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應運而生了。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學地確認和闡明了自然界存在和變化的規律,確認和闡明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的結構層次是無限的,整個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

不僅如此,自然界還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從各方麵對人起著製約的作用。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將“人們自然的生理特性”和“人們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山嶽水文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看作是人類社會的“自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