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光緒皇帝領導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製度等多個層麵,希祈清朝走上君主立憲之路。變法失敗引發了民間更為激烈地支持改革主張。
戊戌變法是我國曆史上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曆史趨勢。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在我國近代曆史上具有巨大的影響。
洋務運動未能根本地改變清的落後,此次運動失敗後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麵,包括政治體製上進行變法維新的強烈聲音。
變法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各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得知了清朝割去台灣及遼東,並且向日本賠款白銀兩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
4月,康有為和梁啟超作出了呈給皇帝的萬言書,並在書中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得到1000多人聯署。
5月2日,兩人連同18省舉人及數千北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光緒帝。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送,依照慣例,對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又俗稱為公車,故此稱為“公車上書”。
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取得直接實質的效果,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有為和梁啟超兩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1898年初,康有為聯名上書要求推行新政,但是康有為非四品官,無權上書皇上。
1月29日,康有為的奏折首次轉呈光緒,光緒命令允許康有為隨時上書。同日,康有為第六次上書。
2月,康第七次上書,再次建議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並且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大彼得變政記》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籍。
光緒連接康有為上書,便在此後每日閱讀,加強了改革的決心。
6月10日,光緒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送呈慈禧審查,得到批準,於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變法由此開始。因1898年是戊戌年,故稱“戊戌變法”。
6月16日,光緒首次召見康有為。
康有為覲見光緒帝時,開宗明義說:“大清快要滅亡了。”
光緒答這是保守官員所累。
康有為說靠那些官員推動改革等如緣木求魚,康有為用了大量的時間,力陳變革之必要。
這是光緒與康有為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會麵。數日後,光緒調任他為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但是官位僅至六品,而康有為早於3年前已經是六品官。
隨後,光緒又召見梁啟超,並且僅委派其出任六品的辦理譯書局事務。梁啟超獲得任命後離開北京,沒有再次參與新政。在整個變法的過程中,作為骨幹成員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各自僅見過光緒一次。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及軍事等多方麵的政策和體製。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製。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是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