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奴隸製崩潰、封建製確立的過渡時期,並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各國變法運動風起雲湧,湧現出管仲、子產、李悝、吳起、申不害、趙武靈王及商鞅這樣的改革家。
這些改革先行者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麵的變法,為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進行了革故鼎新。他們名垂千秋,永載史冊。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重視發展經濟,認為國家的安定與否,人民的守法與否,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主張尊重民意,以“順民心為本”。他在內政、軍事、經濟和外交方麵的變法改革,不僅使齊國大治,也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由於他卓越的曆史功績,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管仲少時貧困,曾和鮑叔牙合夥經商。在齊國的齊桓公與其兄弟公子糾爭奪王位時,管仲曾經助公子糾爭位,此舉失敗後,他經好友鮑叔牙推薦到了齊桓公這裏。
當時的齊國已經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庫空虛,同時齊國麵臨著複雜的外部形勢,各鄰國之間不斷發生戰亂,而對齊國也是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經常同管仲商談國家大事。
一次齊桓公召見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問題擺了出來:“你認為的國家可以安定下來嗎?”
管仲通過這個階段的接觸,深知齊桓公的政治抱負,但又沒有互相談論過,於是管仲就直截了當地說:“如果你決心稱霸諸侯,國家就可以安定富強,你如果要安於現狀,國家就不能安定富強。”
齊桓公聽後又問:“我還不敢說這樣的大話,等到將來見機行事吧!”
管仲被齊桓公的誠懇所感動,於是他急忙向齊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這是我的萬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為公子糾而死,就是為了富國家強社稷;如果不是這樣,那臣就是貪生怕死,一心為升官發財了。”
齊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動,便極力挽留,並表示決心以霸業為己任,希望管仲為之出力。
後來,齊桓公又和管仲進行了多次的探討。由於管仲係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為相,主持政事。齊桓公還用古代帝王對重臣的尊稱“仲父”來稱謂管仲。
於是,管仲站在曆史的前沿,以一個改革者的魄力,對齊國的內政、軍事、經濟和外交實施了全麵性的改革。
在政治方麵,管仲通過行政區劃,把國都劃分為6個工商鄉和15個士鄉,共21個鄉。15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5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5個鄉。
管仲又把行政機構分為3個部門,製訂三官製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30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10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10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3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10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5屬,設5大夫。
每年初,由5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彙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管仲整頓行政係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在軍事方麵,管仲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5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10軌為一裏,每裏設裏有司。4裏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10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
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1人,一軌5人,5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裏50人,50人為一小戍,由裏有司帶領。
一連200人,200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2000人,2000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5鄉1萬人,立一元帥,1萬人為一軍,由5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傒3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製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