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飽私囊縣官貪贓 受賄賂知府枉法(1 / 3)

浙江溫州,古為甌地,秦後屬閩中郡。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鬆陽四縣置永嘉郡,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曆一千三百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溫州是個好地方,此處居山臨海,鍾靈毓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曆來文人輩出,也是官場仕途的必爭之地。

清嘉慶年間,溫州有一任知府名叫楊大鶴,四十多歲,陝西人氏,正方臉,八字胡,濃眉大眼,長得一副憨厚老實的模樣。楊大鶴平時喜歡抽上兩口水煙,無事時手裏總是拿著個白銀的水煙袋把玩。說起話來,更是笑容滿麵,和氣可親,像個好好先生。

這位楊知府原來被吏部委在山東一個窮苦的地方任職,他幾經周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來才換到溫州知府這塊肥缺。除了花去大筆銀子之外,其中主要原委,就是他乃閩浙總督阿林保的門生,後台硬。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更何況,楊大鶴就任的是以富裕聞名的溫州!因此,他樂嗬嗬做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美夢,美滋滋地走馬上任了。

但是,命運似乎對這位楊知府不甚關照,他到任兩年以來,富饒的溫州卻年年鬧災。不是水災就是旱災,間或還有潮災、風災。弄得他的轄區是官庫空虛,民不聊生。兩年來,這位楊知府幹得最多的公務,就是賑災與搶險。他不僅沒有發財,還給這連年的天災弄得焦頭爛額,整天裏叫苦不迭。本來他還打算把婆姨孩娃從陝西接到溫州,如今也打消了這個念頭。

楊大鶴對自己為了謀到這個溫州知府的差事,而花去大筆的銀子,深深感到心疼、後悔。早知富庶的溫州是如此境況,當初還不如就在窮苦的山東就任,說不準三年任滿,也能撈個十萬八萬的帶回陝西老家。但世上無藥能治後悔,他隻能空歎自己時運不濟,開始盤算如何疏通上司好再換個地方做官。

嘉慶十二年春天,即他到任的第三個年頭,有一天,浙江撫台衙門又轉來工部的一道公文,內容是催辦河工的,文中嚴命各地官府要對轄地的河流、堤壩“疏淤排澇,防汛固堤”,並明確規定要“按時竣工,自籌錢款!”

楊大鶴看罷公文,直把他氣得七竅生煙。可氣是氣,公事還得辦啊!但庫中無銀,怎麼去找民工?年年鬧災,又到那裏去籌錢款?楊大鶴正在後廳生悶氣,傷腦筋,忽聽下人報:“平陽縣徐映台大人求見!”

他一聽,心中大喜,臉上頓時有了笑色。

原來,這個平陽縣的縣尊徐映台,是個才上任的新官,為了巴結上司,每次他來拜會這位楊大鶴知府,都有銀子孝敬,且出手頗為可觀。

這種人求見,豈不妙哉。

楊大鶴忙不迭喜滋滋吩咐下去:“請!請!”

溫州的三月,春風已綠楊柳,庭院裏的迎春、山茶已經枝枝綻放,在陽光下爭奇鬥豔。楊大鶴特地在他的後花廳召見了徐映台,以表示親近。同時,他換了一身便服,還專門挑了件已經很舊的罩衫穿在身上。非為哭窮,他要的是下屬們看看自己是何等廉正淡泊。

平陽縣知縣徐映台,三十七、八歲年紀,江西南昌樂化鎮人。以科考入仕,長得白白淨淨,五官端正,一看就屬精明強幹的那種人。隻不過此人是個繡花枕頭,外麵好看裏麵糟,小事精明,在大事上卻不明事理。

徐映台出生在樂化鎮上一個普通商人之家,他是個獨苗。徐家人丁不旺,到他這一代已經是三代單傳。因此父母自小就對他嬌生慣養,由著他性子任意胡為,凡事都順著他,養成了他大膽霸道的性格。可俗話說“石膏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蠻橫任性的徐映台對他的妻子徐王氏卻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徐王氏比他小五歲,是個小家碧玉,出落得天仙般美麗,深得其夫喜愛。他們膝下生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女兒徐芳去年出嫁,許配給南昌樵舍鎮呂家。八歲的兒子徐大寶,在學堂念書。這本應該稱得上是個有福和美之家,隻可惜徐王氏頭發長、見識短,丈夫二十多年寒窗之苦贏得功名,好不容易才掙來一任知縣,可上任前,這徐王氏不勸丈夫好好做官,造福地方,她念念不忘交待的話卻是:“官人,你如今也出人頭地是個堂堂的知縣了,可你看看我們家的房子多寒酸啊,連隔壁牛販子繆大華的房子都比我們家氣派!你得多多弄些錢回來蓋座大宅院,那才能榮宗耀祖,住著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