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夏商周既是逐次更替的朝代,又是交叉並存的部族集團,在政治上都是分封製,在經濟上都是井田製,在王位繼承上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並且分別代表著我國奴隸製的形成、發展和結束。
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原始社會到奴隸製社會的曆史轉折基本完成;商朝的奴隸製已經達到鼎盛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奴隸製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之中。隨著諸侯兼並的結束,華夏文明已經露出“大一統”的曙光。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代奴隸製王朝,史稱“夏”。
夏朝政權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間,共傳承14代,產生17位帝王。後來,夏朝在末代帝王夏桀時被商湯所滅。
夏朝的建立,開創了我國近4000年君主世襲的先河。夏朝作為我中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開創了我國曆史的先河。
隨著我國古代原始氏族社會組織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遊兩岸的夏部族逐漸興盛起來。夏部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原始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也是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在當時,夏部族為了與周圍其他部族爭奪聯盟首領地位,曾發生過頻繁的戰爭。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了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他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
傳說大禹治水後,劃神州大地為九州,他要在每個州都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於是搜集天下青銅鑄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個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害世傷民的鬼蜮等各種各樣的形象,讓每個人都牢記這些形象,從而可以辯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讓每人以此為德行標誌,照此做人行事。從此,九鼎就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
九鼎鑄造標誌著我國曆史告別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告別野蠻狀態進入文明時期,告別氏族部落組織邁進王朝更迭階級社會,具有開天之功。九鼎此後在夏商周三代權力嬗變中,一直作為王朝的傳國之寶,祀於廟堂。
禹在取得首領地位後,又對三苗民族發動戰爭,他在出征前曾統率眾多的邦國君長舉行“誓師大會”,他在會上說:“天下郡國,都必須聽從我的命令,誰敢不聽,蠢蠢亂動,譬如三苗,我就要奉行天命,予以征伐。”
結果,不到一個月時間,三苗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又過了一個多月,三苗族便服服貼貼地前來納貢稱臣了。隨著中原及周邊諸族對夏王朝臣服,禹成功地維護了王權世襲。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這種廢“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東方偃姓集團首領伯益,首先起來反對啟,占據王位,結果伯益被啟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