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小城不是城,它隻是拒馬縣的一個行政村。村委會大門口掛著的牌子上赫然寫著“拒馬縣小城村村委會”九個大黑體字。小城還是拒馬縣最大的一個鎮。小城鎮下轄三十個行政村,有將近十萬人口。小城鎮鎮政府大院就坐落在小城村村南頭的公路邊。小城曾經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在小城村的村北,拒馬河西岸的一塊丘陵上,至今還有一座古城遺址。村人管那裏叫古城兒。據拒馬縣那個戴眼鏡的文管所長考證,這座城就是司馬遷《史記》記載中的黃帝降服炎帝、殺死蚩尤之後,曾於“邑於涿鹿之阿”,軒轅黃帝所建的第一個都城,也就是俗稱的“黃帝城”。古城南距小城村1公裏,北距涿鹿山(白岱山)1.5公裏,西依駱駝SD臨拒馬河。古城呈長方形,東西全長約兩裏,南北全長約一裏,大約占地七百五十多畝。古城牆牆體由紅土夾板夯築而成。西城牆北部向城內凹進去一塊,使原本應該四四方方的一座城缺了一大角,因此該城又叫“凹字城”。古城原有南、北城門各一座,北城門土城牆在開展“學大寨”運動時,被村裏人大量取土運往它處修渠,因此城門不複存在。南城門西城牆現保存的殘牆橫斷麵高約7米,寬約11米。橫斷麵上有七層分布均勻的、直徑約25cm的圓洞約50個,疑似築牆時為加固牆體而放入樹幹的朽洞。城北部和東部借用高聳陡峭的拒馬河岩石河岸天然成牆。東、西城牆內各有一座高約2.5米的“瞭敵台”遺址。古城早已經成了廢墟,古城的廢墟經過十幾年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已經被改造成了田地。一九八二年以後,小城村分田到戶,古城裏的土地就變成了古城村村民們的責任田。農忙時節,村民們在田裏耕地種地,時不時地還能挖出一些破瓦片,鏽箭頭之類的古物。起初,還有好事者把這些出土的古物拿到縣文管所鑒定。那個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所長總是拿一個放大鏡細細觀看好久之後,說這些陶片有商周朝的,有戰國時期的,還有秦漢時期的。那些鏽箭頭則大多數屬於宋代的。所長看著那些陶片,歎口氣,很小心地放進庫房。後來,那些陶片越來越多,所長也就不再收集。村裏人即使再發掘出什麼東西,也就不再拿這些東西當回事了。勤快點的人就會走出責任田,把這些磚頭瓦片扔到長滿荊棘的山坡上或者扔進東麵的拒馬河裏。那些懶人們呢,就又隨手丟下,繼續幹活。現在,古城遺址還有一段三百多米長、兩三米來高、用青石條壘成的古城牆。緊挨著古城牆赫然矗立著一座漢白玉石碑,碑身正麵鐫刻著“某某省文物保護單位”幾個大字。縣裏戴眼鏡的那個文管所長對這段古城牆也進行過仔細考證,最後斷定這是北宋初年修建的。並從一支鏽箭頭上刻著的“楊”字推斷著名的楊家將曾經在這裏鎮守過。因為城東的那條拒馬河就是當時宋遼之間的界河。小城村其實並不小。它是拒馬縣最大的一個村。首先是村裏的人口在全縣排第一。依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小城村戶籍人口九千八百多人,再加上村西頭初中和村南頭公路邊的高中學校的在校學生以及一些外地來小城村做買賣的生意人加起來也有兩千八百多,總共差不多有一萬三千人口。第二是小城村建村的曆史最長。據《拒馬縣誌》記載,小城村建於戰國時期,隸屬於當時的燕國。第三是地形獨特,風景優美。拒馬縣有八景:“釜峰晴雲","龜山洞天","古寺夕照”,"龍安夜雨","紫涼秋月","西崗古塔","水峪瀑布","拒馬斷河"。其中小城村就獨占了“龜山洞天”“古城夕照”這兩景。龜山就在小城村的東邊拒馬河的西岸,因其形狀如一隻巨龜而得名。龜山既矮且小,就是一座百多米高的小山包。仿佛西麵那些巍峨連綿的太行山羞與它為伍似的,一腳把它踹了出來。龜山也就跟個受氣的小媳婦似的孤零零地臥在了拒馬河邊。據《拒馬縣誌》載:"龜山內有龍湫,在石岩下,廓然四起,可容千百人。六月寒氣逼人,天旱禱之即應。山左一洞,名白狐洞,其深莫測,古老相傳,外窄內闊,有木橋溪流,路可通廣昌,蓋四百餘裏。"《題龜山洞》一詩曾讚此景:"巧琢幽奇化斧痕,龜崖曲曲絡鬆根,岩間石乳猶供佛,洞外藤花欲上門,門藉草人酣春處處,抱瓶農急村村,芒鞋自覺寅緣好,不負山靈物外存。"龜山內的龍湫早已經不複存在,山北麵的白狐洞也已經很少有人進去。不過,龜山還有一景,那就是怪柏聽風。說也奇怪,龜山山頂皆是青石,寸草不生,卻偏偏在岩石縫裏生出了一棵千年柏樹。這棵柏樹有一人合抱粗細,樹幹歪歪扭扭,成螺旋狀,樹冠遮住了半座山頭。每當中午和夜半時分,不論有風無風,,怪柏都會發出一陣陣怪異的聲音,有時如嬰兒的啼哭,有時如夏日發洪水時拒馬河裏響起的波濤,有時又如陣陣雷聲......因此,村人就說這課怪柏是神樹。常常有人在陰曆的初一十五前來燒香上供。“古城夕照”描繪的正是小城村北古城遺址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下,鬆柏森森,城牆兀立,昏鴉亂鳴,牛羊牧歸的景色。縣誌上也有一詩:“城不依山山自青,牆映暮雲夕陽紅。鬆柏影動葉呈翠,低檻浮煙群鴉鳴。坐望遠暉疑曙色,行聽牧笛出樵徑。叢巒疊翠真縹緲,牛羊繞城炊煙升。”就憑這兩景,小城村也足以傲視拒馬縣的任何一個村。小城村還是拒馬縣僅有的擁有山區、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地貌的一個村。小城村的東麵就是肥沃的大平原,以盛產稻米著稱。這一片沃野也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督亢之地。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入秦刺秦王,荊軻帶著覲見的禮物之一就有“都亢地圖”。荊軻帶的“都亢地圖”裏的“都亢”之地指的就是小城村東麵的這一片千裏沃野。第四是小城村處於交通要衝。它坐落在拒馬河和壕溝(拒馬河的一個支流)的交彙處,西依太行山,北靠燕SD臨拒馬河,是拒馬縣由平原向西進入山區的必經之地,更扼守著由山區出平原的交通要衝。它的村東有一條高速公路通往京城,村南有一條省級公路直通省城。另外,據說還有一條通往外省的高速公路要從村北經過,已經做好了規劃設計,過了年就會征地開工。第五、小城村的HB梆子劇團也在拒馬縣排第一。說起小城村的梆子劇團在拒馬縣可謂是家喻戶曉,名氣震天響。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小城村的劇團請的就是當時的名角兒“蓋叫天”做總教習(現在叫導演)。從那時起到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小城村的劇團唱遍拒馬河東西兩岸,出了好多名角兒。上世紀七十年代,小城村排演的HB梆子《龍江頌》曾經紅遍三縣,勢頭壓倒了縣裏的劇團。現在省裏當紅名旦“小慧雲”就是因當年扮演江水英而一炮走紅並正式調入了省裏的梆子團。前兩年,小城村的劇團還在省裏的文藝彙演中,憑借自編自演自導的現代HB梆子戲《小城故事》奪得一等獎。小城村確實就是一個大舞台。戲裏戲外的生旦淨末醜敲鑼的打鼓的吹笙的彈琴的......各色人等紛紛在這個舞台上表演著。有的在戲裏表演,有的拿生活當成了舞台......從古至今,演繹出了無數人間悲喜劇。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小城村這個舞台上上演的故事可謂是比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精彩,更加豐富,更加吸引人的眼球,更加懸念迭出扣人心弦.....列位讀者,如果您有興趣觀看這部《小城風雲錄》大戲的話,就請您準備一點耐心,搬一把小凳子坐下,再買半斤瓜子,邊嗑瓜子邊等待著大幕的拉開......這不,三通開場鑼鼓敲響之後,第一個人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