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價值豐富的宗教典籍(2 / 2)

少數民族文字的典籍在敦煌佛教文獻中也有很多,其中最多的是吐蕃文佛典。敦煌所存吐蕃文文獻大多與佛教有關,含經、律、論、真言、經疏以及吐蕃人的著述等多方麵內容。

敦煌發現的回鶻文佛教史料也很豐富,此外還有用梵文、粟特文、西夏文寫成的佛教典籍,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價值不菲。

道教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宗教,在敦煌遺書中,共保存了800多件道經及相關的文書抄本。自北周以後,幾乎曆代都有對道教經典進行搜集和整理的活動。唐代也曾大規模集結道經,編纂道藏。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宋、金、元曆代編纂的道藏均已亡佚,而部分道藏在敦煌遺書中有發現。

《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經典之一,敦煌遺書中保存了一批該經的抄本,可以校勘傳世本的缺失。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至少11種《道德經》的注疏,其中8種是傳世道藏所無的佚書。其中有北朝寫本《老子道德經想爾注》以及《老子化胡經》等佚道經。

《太平經》是一部大型道書,是我國早期道教東漢“太平道”的重要經典。該經原本170卷,分為10部。但此經在傳世道藏中僅存殘本,缺失大部分,且無完整目錄。而敦煌遺書中的《太平部卷第二》彌補了這一缺失。該道藏寫於南北朝時期,分前序、目錄、後跋3部分,有《太平經》10部、170卷、366篇的完整目錄,列舉了全部篇名。它揭示了《太平經》的原貌。

此外,還有《無上秘要》、《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太玄真一本際經》等道書,敦煌遺書中均保存有各經寫本,價值不菲。

就文本形態而言,敦煌道教典籍大多抄寫於唐前期,官書正規道書紙質優良,多用染黃,且墨色、書法俱佳。

景教是唐代時傳入我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裏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起源於今日的敘利亞,被視為最早進入我國的基督教派。

唐朝時,景教曾在長安興盛一時,並在全國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漢族民眾所信奉。到了唐武宗會昌五年,也就是845年,景教被朝廷取締,相關典籍也大多散失。而在敦煌遺書中卻保存了《尊經》、《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大秦景教宣元本經》等數件漢譯景教經典,這就為研究唐代景教提供了重要資料。

敦煌遺書中,還保存有摩尼教的部分典籍。摩尼教即明教,又稱作牟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3世紀中期波斯人摩尼所創立,後經由中亞傳入我國。

摩尼教在唐代曾流行了約100多年,在唐武宗時的845年被取締。摩尼教徒十分重視經典編撰和翻譯,該教被唐武宗取締後,漢文經典亦均散失。敦煌遺書中保存了《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下部讚》和《證明過去因果經》3件摩尼教文獻。

此外,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一些有關祆教的記載,這些記載對了解祆教的教義以及流傳情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敦煌遺書中的這些宗教典籍內容豐富,價值宏大,為研究古代宗教以及古人思想、生活打開了一扇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