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明末農民戰爭緣起(2)(1 / 3)

如火如荼的農民暴動使明朝官府上下驚慌失措,正如楊鶴所言,當時最簡單而有效的解決辦法便是賑濟饑民,安置複業,用釜底抽薪的方式瓦解各地暴動隊伍。崇禎皇帝也明白這是確保其皇位的良策,但是安撫措施需要財力支持。經過再三考慮,崇禎帝痛下決心,才拿出10萬兩帑銀救助災民。而這點錢對於陝西大批饑民來講,猶如杯水車薪。所救不及1/10。當時就有官員在上疏中算了一筆賬:如果按一人一金(一兩銀子)分配的話,10萬金隻可救活10萬人。而按照當時的糧食價格,也隻夠50天之用。“十萬金果足乎?”因而請求繼續賑濟。可是朱由檢卻斷然拒絕了繼續安撫的建議,力主嚴加圍剿“叛民”。據史書載,朱由檢愛財及慳吝的作風與萬曆皇帝頗為相似,“征榷之使,急於星火;搜刮之命,多如牛毛”。他對於官員的考核完全依據催征錢糧的數量,對於民間疾苦充耳不聞。甚至在兵餉短缺之時,朱由檢也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

與崇禎帝相似,絕大多數財大氣粗的王公貴族均是“舍命不舍財”的守財奴。如明神宗之子福王朱常洵居住於古城洛陽,莊田麵積廣袤,金銀珠寶無數,“富實逾於天府”,是當時天下最富有的宗室藩王之一。但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河南遭受罕見饑荒的時候,他竟然置周圍百姓生死於不顧,分文不出,不賑一錢。就連前來增援的官軍都切齒痛恨,他們罵道:“王府金錢百萬,饜粱肉,而令吾輩枵腹死賊乎!”心懷不滿的官軍自然沒有多大的戰鬥力,起義軍很快便攻下了洛陽,朱常洵猶如甕中之鱉。李自成高坐殿堂之上,大加痛斥:“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真守財奴也。”痛杖之後,將朱常洵梟首示眾。其財產成為起義軍的戰利品。起義軍大賑饑民,周圍平民欣喜若狂,從者如流。

楚王朱華奎的鄙吝與朱常洵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張獻忠起義軍兵臨武昌城下時,守備官員準備募兵守城,但府庫空虛。而分封在此的朱華奎號稱“積金數百萬”,富冠一時。守備長官跪請貸金以餉軍,朱華奎實在無法推托,急中生智。命仆人取出一把當年朱元璋分封楚王時賞賜的金裹交椅,裝腔作勢道:“惟此可佐軍需,他無有矣。”眼見這種光景,武昌城的三司長官徹底絕望了,隻好痛哭失聲,揮淚奔出楚王府。張獻忠起義軍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武昌城,朱華奎在劫難逃,被沉入江中淹死。得勝的義軍搜出楚王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張獻忠不禁譏笑道:“有如此貲財而不設守,朱胡子(朱華奎諢名)真庸兒!”

福王與楚王的表現並非極端的特例,而是代表了一個極具普遍性的問題。《綏寇紀略》的作者、明末著名文人吳偉業在追思亡國之痛時,對崇禎皇帝的慳吝頗有微詞,他引用鄒漪之言道:“懷宗皇帝(即朱由檢)英明勤儉,不可謂非令主,乃其受病,獨在慎惜金錢。”接著,他強烈指責諸位宗室親王的貪鄙昏庸:除福王與楚王外,秦王府錦緞充斥,但在天寒地凍之時,竟不肯舍出一件棉衣;成都太守吳繼善請求蜀王出借帑銀充兵餉,以加強防禦力量,散發倉庫多得發黴的糧食,賑濟饑民等等,均遭蜀王的拒絕。他們最後死於非命,實為罪有應得。隻有封地在開封的周王朱恭枵捐銀120萬兩,懸賞擊殺義軍之人,大批亡命之徒加入到守城的行列,使開封城成為負隅頑抗的典型,李自成義軍三次大規模攻城均未奏效。由此,吳偉業感喟道:“嗚呼!隻坐一慳,遂成胥溺,有國有天下莫不皆然。”

在北京城受圍之時,崇禎帝聲稱皇宮中已無帑銀,無錢可捐作軍需。因而,他催逼勳戚、太監、文武百官出錢助餉。這些平時依靠貪汙賄賂大飽私囊的朝廷大員也同樣個個叫苦裝窮,上演了一幕幕可笑可歎的滑稽劇。見文武大臣都以沉默相抗拒,朱由檢隻好暗地裏求助於自己的嶽丈周奎,密諭其率先納銀12萬兩,以作表率。不料,周奎並不領情,宣稱:“老臣安得多金?”死活不肯多交,最多拿出1萬兩。崇禎嫌太少,周奎竟放出殺手鐧,到宮中向女兒周皇後求助,周皇後暗地派人送來5000兩,惜財如命的周奎反而扣下其中3000兩,上交2000兩。難道這位皇親國戚真的囊中羞澀嗎?其實不然,起義軍攻破北京後,在其家中抄出現銀53萬兩,另有珍幣數十萬。國丈如此,其他的勳戚、貴官自然爭先仿效,隻有太康伯張國紀拿出2萬兩,崇禎感動異常,當即晉封其侯爵。此外,明朝宦官的專權與豪富是盡人皆知的,但聞說捐銀,都裝出一副“苦難深重”的模樣。當時最有錢的內官王之心也僅獻出1萬兩,後在起義軍重刑追贓時,他竟吐出現銀15萬兩,其他金銀細軟的價值則與此相當。其餘太監甚至拿出珍玩與房屋緊急“義賣”,顯示自己已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總之,崇禎皇帝親自主持的捐銀助餉活動成效極不理想,隻得到銀兩二十多萬,這點銀兩如何挽救明朝防線的全麵崩潰?起義軍進入北京後,大搞追贓助餉,用重刑對付這些“要錢不要命”的達官貴人,結果追出銀兩七千多萬兩,兩相比較之懸殊,真令人浩歎!從這一點來看,明王朝在起義軍未至之時,其內部已處於癱瘓潰爛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