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顏多,思夢悞。花枝一見恨無門路。心哽噎,淚如雨,見便不能移步。五陵兒,戀嬌態女,莫阻來情從過與。暢平生,兩風醋,若得丘山不負。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花間集》所載此調之作皆題《漁歌子》。遺書本從龍校校作《漁歌子》。
補校:校注依楊校刪去門字。
心:校錄、林編校作聲。
來:校錄、林編校作兩。
又
洞房深,空悄悄,虛把身心生寂寞。待來時,須祈禱,休戀狂花年少。淡勻妝,固施妙。隻為五陵正渺渺。胸上雪,從君咬,恐犯千金買笑。
虛把:王集、總編校作虛抱。
固施妙:遺書本、校錄校作周旋妙,饒編校作固思妙,總編校作周旋少。
恐犯:龍校、冒斠校作恐把,唐校校作空把。
喜秋天
潘郎妄語多,夜夜道來過。賺妾更深獨弄琴,彈盡相思破。寂寂更深坐,淚滴濃煙翠。何處貪歡醉不歸,羞向鴛衾睡。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唐五代傳辭僅見敦煌寫卷所載此首及下首。原卷所載凡八十八字,連寫無間,不分首。遺書本始分作雙迭體二首,諸校本並從;惟校錄、總編以上下片用韻不同,分作單片體四首。
妄:原寫作忘,從楊校校改。
賺:原寫作湛,從楊校校改。
彈:原寫作撣。
更深坐:總編校作坐更深。
滴:原寫作的。煙:原寫作熛。
鴛衾:原寫作鴦衾。
又
芳林玉露催,花蘂金風觸。永夜嚴霜萬草衰,搗練千聲促。誰家台榭菊,嘹亮宮商足。暮恨朝愁不忍聞,早晚離塵土。
.催:校錄校作摧。
.搗:原寫作禱。補校:校注從楊校作搗。
.榭:原寫作謝。菊:楊校疑作曲,校錄校作間,總編校作深。
.嘹亮:原寫作撩亮。
.暮:原寫作每,楊校疑作夜,茲從唐校校改。
.土:總編校作俗。
以上三十首,前十八首原載斯一四四一卷,其中《鳳歸雲》前二首並載伯二八三八卷;後十二首原載伯二八三八卷,其中《內家嬌》第二首又載伯三二五一卷。原卷於開篇並題雲謠集雜曲子共三十首。既稱集,且以雲謠為名,又標示雜曲子性質,且達共三十首之數量,其為曲子詞之選集,用為歌唱之腳本,已昭然可見。伯二八三八卷所載十四首,抄寫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破除曆》背後,其同麵之上文所寫者,為金山天子之《雜齋文式》。金山天子與朱梁一代相始終,故諸家訂該集寫卷時代在朱梁末季,約公元九二二年前後,已比《花間集》之結集早十八年左右。至於編集時代,自然略早於寫卷時代,或推測在唐末,不無可能。至於作辭時代,諸家考訂或盛唐,或晚唐五代,各有偏欹。考集中所用十三調名,除《內家嬌》外,皆見諸《教坊記》曲名表,則其依調作詞,在開元、天寶以來至編集之前,均有可能,當非一時一地所作。至於集名,原卷並題雲謠,董康校雲為雲字之省,諸校本並從。任二北考雲謠之取義,乃用《列子》所載王母於瑤池宴上為穆王謠之事典,後借指歌曲或歌唱。惟林編考斯、伯二卷三十首中雲宇皆不省寫,謂無獨省雲謠一字之理,主從原卷作雲謠。至於共三十首之數,諸家皆為信守,惟任二北訂為三十三首,乃將《天仙子》次首破為二首,將《喜秋天》二首分作四首,皆因雙迭體換韻之故,且以此指認原卷共三十首之題記不實。按民間製作,於雙迭體換韻,非無可能,以上二調三首既皆如此,知非偶然,亦難指認皆為書手抄寫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