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白壽彝先生學譜(簡編)(6)(1 / 3)

此書是60多年來先生所寫關於民族、宗教的論述的選集。先生在題記中說:“中國的曆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上現有的和曾經有過的民族共同創造的曆史。這一點認識,在解放後逐漸為我國史學工作者所普遍接受。這在史學思想上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它既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在多年斷斷續續的摸索中,對民族史有兩點體會。一點是,中國多民族的統一,有一個不斷發展的悠久過程。它經曆過單一民族內部的統一,區域性多民族的統一,全國性多民族的統一,以至當前社會主義全國性多民族的統一。統一是我國曆史發展的主流。又一點是,盡管在曆史上出現過不少的民族鬥爭,甚至於出現過民族戰爭,但從整個曆史的發展看,我國民族之間總是越來越友好。友好並不排斥鬥爭的存在,鬥爭也不能阻擋友好關係的前進。民族友好是我國民族關係史的主流。曆史上也出現過割據局麵,但無論是統一時期或割據時期,統一意識總是占支配的地位。具體到回族史,我也有兩點體會。一點是,回族的族源不是單一的,既有外來民族的血統,又有中原土居民族的血統。但回族作為一個民族,是在中國境內形成的民族。又一點是,回族和伊斯蘭教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把二者等同起來,是不對的。把二者說成互不相幹,也是不對的。在本書所收文章中,有不少文章反映了上述的體會。”這段話,反映了先生對民族史的基本看法,也是頗有新意的。

同年,《回族人物誌》第三冊(清代)出版。

1993年,先生84歲。發表了《讀點曆史有好處》。這是先生為《光明日報》史學版創刊40周年紀念所寫。文章說:“人不要離開現實,也不可能完全離開現實。但也不要掉在現實堆裏,隻看見眼前的一些事物,閉塞聰明,成為井底之蛙。為了避免這種毛病,讀點曆史有好處。”

“三國時期,孫權勸呂蒙讀書,呂蒙說軍務太忙顧不上。孫權就舉出幾個更忙的人,說他們如何用功讀書。呂蒙從此認真讀了好多書,有些老儒還不如他。後來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接談之下,大為佩服。魯肅拍著呂蒙的肩膀說,‘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個故事原載《江表傳》。《江表傳》原書已失,見《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裴鬆之注引。”

“1958年,毛主席同羅瑞卿同誌談話時,曾說到呂蒙這份材料。羅瑞卿把這份材料印發給公安部門幹部,張貽玖同誌把這事寫在《毛澤東讀史》裏。”

“孫權對呂蒙說他早年讀過的書,有《詩》、《書》、《禮記》、《左傳》、《國語》,他勸呂蒙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左傳》、《國語》及三史,都是份量相當大的史書。”

“呂蒙讀了孫權推薦的書,使人對他有‘三日不見,刮目相待’之感,可見讀書(包含曆史在內)至少對於開闊心胸、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是有點好處的。”

“不少年來,不斷有人問,學曆史有什麼用?這個‘用’,如果指的是物質生產的直接需求,恐怕說不上有什麼用,如果指的是對國家前途的觀察,對國策的製定,對社會風氣的改善,那就可能有或大或小的用處。曆史不是簡單的過去的事情,而是和現實息息相關的。曆史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寶庫,正確地對待還是有好處的。”

同年,由先生主要設計編輯的《文史英華》(共15冊)出版。

同年,《回族人物誌》第四冊(近代)發稿。

同年,多卷本《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下冊)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同年,招收中國史學史專業博士研究生。

1994年,先生85歲。《白壽彝史學論集》(上、下冊)出版。

2月,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為先生舉辦了85華誕暨《白壽彝史學論集》出版的慶祝會。中央統戰部李生玉同誌在會上讚揚先生“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也關心本民族曆史和發展進步,重視各民族的團結,並把這種高尚的政治品質融入了他的整個研究工作之中”。先生回顧了85年所走過的道路說:“八十五年來,對於我們中國、我們的民族講,是一個不平凡的時期,經曆了很大的變化,很大的波動。在我講,也是一個不平凡的時期、經曆了很不平凡的歲月。想研究學問,但有很長一段時期很困難。不過在困難中還是陸續取得一點成績。我在解放前的四十年忙於生活,解放後又忙於各種活動,真正地下點功夫做點學問,還是在七十歲以後。我這些年來想多做些工作,實際未能如願。大家在會上稱讚我的話,許多都不敢當。我願繼續努力下去,爭取再上一層樓。”他在會上著重談了中國民族關係和中國封建社會問題,認為這是與現實社會有緊密關聯的兩個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