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平縣,有個叫周儀的人,他娶了梁氏為妻,兩人育有一女名叫玉妹。玉妹年方二八,容貌絕美,世間少有,而且她謹遵母親的教誨,品德、言語、容貌、治家四德兼備,深受鄉裏人的稱讚。玉妹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許配給了同村的楊元,原本兩家準備操辦婚事,迎親過門,卻因玉妹母親去世,此事被耽擱了下來。
有個土豪叫伍和,有一次他去別人家討債,偶然路過周儀家門口。他不經意間回頭張望,隻見玉妹正倚著欄杆刺繡,那出眾的容貌一下子就吸引了伍和,他站在那裏,久久徘徊,滿心眷戀。伍和問身邊的仆人:“這是誰家的女子?真是太惹人喜愛了。”仆人回答道:“這是周家的玉妹。”伍和又問:“她許配人家了嗎?”仆人說:“不太清楚。”從那以後,伍和便對玉妹動了心思,日日夜夜思念著她。他請魏良做媒人,前去周家說親。
魏良見到周儀後,說道:“伍和家資雄厚,擁有大片田地,世代富裕,門第高貴顯赫。他想成為您家的女婿,特地讓我來做媒,希望您能答應這門親事。”周儀回答說:“伍家的家境富裕,在整個縣裏都是有目共睹的。伍公子年少有為,也被眾人稱讚,我怎麼會不知道呢?隻是小女沒有這個緣分,早年已經許配給了本地的楊元。”魏良回去後,把周儀的話告訴了伍和,說:“這事兒成不了了,他家女兒多年前就許配給楊元了,不肯改嫁。”
伍和聽後,十分惱怒,說:“論家財、人品、門第和權勢,我哪點比不上楊元?他竟然拒絕我,我一定要想辦法整治他,才能出這口氣。”魏良勸道:“古人說,爭親不如再娶,您何必這麼執著呢?”但伍和根本不聽,一心想要打官司。周儀得知此事後,趕忙委托原來的媒人,選了個日子,把女兒送到楊元家,讓他們成了親,希望以此杜絕爭端。
伍和聽說後,怒火中燒。他派人偷偷砍了幾株杉木,浸泡在楊元家門前的魚池裏,以此為由打官司報仇。他寫了狀紙,告到永平縣縣令秦侯那裏。秦侯把原告伍和、被告楊元以及鄰裏證人都一一拘來審問。鄰裏們都說:“杉木確實是伍和墳山上的,也確實浸泡在楊元家門前的池子裏,證據確鑿,我們不敢隱瞞。”楊元卻大喊冤枉:“他爭親不成,就砍樹栽贓,想要報複我,這冤屈實在是難以忍受!”伍和則狡辯道:“他盜砍我家墳木,驚擾了我家先人的靈魂,讓我生死都不得安寧,痛苦不堪。”
秦侯聽後,斥責伍和:“伍和,你何必狡辯?你分明是因為爭親沒成功,所以才栽贓報複。”於是,秦侯命人打了伍和二十大板,並判他誣告反坐的罪名。秦侯判決道:“經審理查明,伍和與楊元因爭娶產生宿仇,多年來如同秦、越兩國般敵對。伍和自己砍了杉木,偷偷浸泡在楊元家池中,妄圖暗中誣陷,他費盡心思,可這計謀實在是拙劣。鄰裏雖然指出杉木在楊元池中,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伍和故意丟進去的。楊元是無辜的,伍和應受到反坐的懲罰。至於這些證人,都中了伍和的圈套,暫且不予追究。”
伍和這次陰謀沒有得逞,心中充滿了憤怒,對楊元更是恨之入骨,他咬牙切齒地說:“我要是不把這個賊置於死地,誓不罷休!”他整天冥思苦想,一心想要害楊元。
一天,伍和看到一個乞丐在討飯,便把乞丐叫過來,好酒好肉招待他。伍和問乞丐:“你四處乞討,覺得哪家比較富裕,願意施舍錢米救濟你們這些窮人呢?”乞丐回答說:“各處的大戶人家都還比較好乞討,但隻有楊元家最近正在擺酒唱戲還願,熱鬧得很,在那裏很好討乞,我們和他家的人都混熟了,能多討些東西。”伍和又問:“戲唱完了嗎?酒喝完了嗎?”乞丐說:“還沒結束呢,明天我還打算去他家。”伍和接著問:“他家東廊有一口井,那井有多深?是和別人共用的嗎?”乞丐說:“那是他家自己打水用的井。”
伍和一聽,心中暗喜,對乞丐說:“我再賞你些酒肉,托你辦件事,你肯出力嗎?要是辦成了,我還有一錢銀子謝你。”乞丐一聽,連忙說:“財主既然肯用我,又肯賞我,就算要我下井去取黃土,我也下去,怎麼敢推辭呢?”伍和說:“也不用你下井,隻在井上做點手腳就行。”說完,就把準備好的酒肉遞給乞丐。乞丐吃飽喝足後,問伍和:“到底要我幹什麼事呢?”伍和說:“你現在喝醉了,就在我這兒住下,明天酒醒,吃完早飯後我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