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小引 曆史正麵與側麵裏的那些人(1 / 2)

中 方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旻寧是嘉慶皇帝的次子,他登基之後整頓吏治,開通海運,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他在一生當中力行節儉,勤於政務,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他原本是一位難得的明君。

林則徐 林則徐是中華民族在抵禦外侮過程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嚴禁鴉片的過程中,他剛正不阿,絕不通融,捍衛了民族的尊嚴,但也激化了中英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了鴉片戰爭。

琦善 琦善是道光朝能力最強的大臣之一,他清晰地看到了中英之間的軍事差距,一直在想方設法地避免這場戰爭。可惜他與義律約定的《穿鼻草約》,被民間誤解,反而成了他賣國的罪證之一。

伊裏布 兩江總督,鴉片戰爭第一階段,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武力收複定海。在目睹了英方的船堅炮利之後,他積極主和,被道光皇帝革職。鴉片戰爭第二階段,英軍攻入長江下遊之後,道光皇帝重新啟用他,讓他協助耆英進行談判,《南京條約》簽訂後,他身心俱疲,溘然長逝。

鄧廷楨 兩廣總督。在鴉片戰爭之前,他全麵負責洋務,在他開明的政策下,中英曾經出現短暫的融洽。後來他輔佐林則徐禁煙,抵禦外侮,成為了民族英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被道光皇帝革職,流放伊犁。

奕山 道光皇帝的侄子,靖逆將軍,廣州之戰的實際指揮者。戰敗後,諉過飾非,隱瞞實情,最終導致道光皇帝的錯誤決策。鴉片戰爭後,他成為黑龍江將軍,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上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楊芳 湖南提督,戎馬一生。他參與鎮壓了張格爾叛亂,以及鎮壓白蓮教起義等國內戰爭,是道光朝的常勝將軍。在鴉片戰爭中,他意識到中英之間的軍事差距,不敢組織反攻,也不肯直麵失敗。

顏伯燾 在戰爭爆發之前,他是主戰派的代表,在目睹了英軍強大的戰鬥力之後,他變成了主和派。他組建的廈門石壁炮台,是當時全中國最堅固的防線,卻隻抵抗了三個小時。

裕謙 時任兩江總督,鴉片戰爭中主戰派的中堅力量,是最痛恨英國侵略者的清朝大臣。鎮海大敗之後,他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殺殉職,他也是鴉片戰爭中死亡的最高級別官員。

劉韻珂 浙江巡撫,鴉片戰爭時期他駐守杭州。在英軍攻打長江之前,他是主戰派,當英軍兵臨杭州城下時,他成了主和派。他冒死陳奏了《十可慮》,最終使道光皇帝積極和談,並因此促成了《中英南京條約》,鹹豐皇帝上台後,他被撤職。

奕經 道光皇帝任命的揚威將軍,組織策劃了浙東反攻,這一戰也是清政府組織的最後一戰,此戰過後清方再也無力組織反攻了。他在麵對英軍時展現的求神問卜,顯得十分可笑,但也表達了他對戰爭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