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英軍士兵在追趕著逃跑的清軍,清軍躲到了一間房子裏,英軍想都沒想,就靠著房門開槍射擊。伴隨著一聲轟隆巨響,數十名英軍士兵被炸上了天。英軍軍官恍然大悟,這裏原來是清軍的火藥庫,竟然連個標誌都沒有。
常勝將軍的馬桶陣
林則徐、琦善、伊裏布,這三個人一直是大清朝的中流砥柱,也是整個中國最能幹的官員,他們一個個相繼倒下了,原因各不相同。
林則徐因為引發戰爭被革職,伊裏布是因為懦弱無能,不能收複定海,琦善則是因為私讓香港。現在問題擺在道光皇帝麵前,如果連琦善和伊裏布都沒有能力,都會在英軍的恐嚇之下無能不堪,那麼大清朝還有誰能夠解決這場戰爭,還有誰會勇往直前一無反顧。
道光皇帝沒有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在道光看來,和談的旨意是自己下的,那也要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在白河口時,英軍距離北京不過數百裏,天朝的防守還不夠完備,暫示羈縻也是可以允許的。
道光自己一直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英軍是否桀驁不馴。既然對方表現得非常恭順,出兵征剿倒顯得天朝小氣。
可是一到廣東,這些英軍又要索賠,又要割地,全不將天朝放在眼裏,那當然要大兵征剿,以示天威。可氣的是,琦善竟然一一答應了這些無理要求。
琦善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曆,還容易解釋。伊裏布卻是老於行伍,接戰無數,再加上浙江提督餘步雲,更是百戰餘生,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老兵。他們麵對的,隻是定海的千餘英軍,為什麼不敢出兵大張伐撻,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怯戰,難道真的像其他大臣說的那樣,是因為意誌不堅定,缺乏決戰的勇氣嗎?
革掉了琦善和伊裏布,還有誰,會有勇氣與英軍決一死戰呢?
道光皇帝想了一個辦法,他要用一整套陣容,一堆著名的大臣,去解決勇氣的問題。一個人領兵容易怯戰,如果是一堆人的話,特別是將一堆名臣放在一起,就會有一個相互鼓勵的作用,總不可能所有人都在想辦法抗旨吧?!
在這些人裏,首先要考慮的是領兵大臣,道光皇帝想到了領侍衛內大臣奕山。奕山是自家人(道光皇帝的侄子),又是天朝最高級別的武將(正一品),愛新覺羅的江山也有他的份兒,他絕對會比琦善更加忠於大清。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參讚大臣,道光皇帝想到了隆文。隆文是軍機大臣,又是戶部尚書,用隆文負責軍需供應,應當是最合適的人選。
當然這是一場戰爭,最重要的還是武將的配置。湖南提督楊芳是不二人選,他是天朝的常勝將軍,打了一輩子的仗,整個中國沒有人比他更懂得戰爭。
不過楊芳的年齡有些偏大,身體也不健康,需要一個活力充沛的年輕將領來輔佐他。道光皇帝想到了四川提督齊慎。齊慎也是百戰之身,除了楊芳和餘步雲之外,他是天朝的第三號將領,年紀不小,但氣力正盛,用他來輔佐楊芳,是最合適不過了。
除此以外,廣州處理的是洋務,與洋人打仗,還需要一位洋務專家。原兩廣總督祁貢在廣州多年,不但精通洋務,而且老於事故,有他在,這些帶兵的將領,也不至於被洋人蒙騙。
那麼整個廣州的防務,就由這五個人共同組成一個領導班子,來全麵負責。再加上剛正不阿的林則徐、在廣州為官多年的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廣州將軍阿精阿、漢軍副都統英隆、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整個廣州一時間,名臣名將彙集。
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吝嗇一生的道光皇帝緊急從戶部調撥了三百萬兩白銀,從七省調集四萬援軍,再加上廣州行商的派捐,前期組織的水勇,無論是從經費,還是人員,都顯得十分充沛。以這樣豪華的陣容,這樣的規模,對付數千英軍,怎麼看都是綽綽有餘,簡直可以說是小題大做。
當然,道光對這場戰爭,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他要讓英軍片帆不回。要知道這些洋人擅長海戰,如果不能全殲,讓他們逃遁的話,那麼整個中國上萬裏海岸線,將受到無窮無盡的騷擾,後患無窮。
在這些官員當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就是湖南提督楊芳,因為他是道光朝最著名的將領,大清朝的常勝將軍。
在大清,楊芳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他十五歲參軍,從一名小兵做起,打了五十五年的仗,絕對屬於身經百戰。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吳八月苗民起義當中,他隻身深入起義地區偵察情報,立了重大軍功,被破格提拔為守備。兩年後,在川陝清剿白蓮教的戰爭當中,他逢戰必當先鋒,大敗起義軍,受到了嘉慶皇帝的賞識。
他最著名的一戰是在石筍河,當時他的身邊隻剩下九個人,遇到了上千叛匪,他讓兩人趕回求援,然後率領七人七騎奮力衝殺上千叛匪,勇不可當。他人生當中最輝煌的時刻,是跟隨百戰將軍楊遇春征討新疆張格爾的叛亂。這場戰爭一共打了七年時間,結果戰敗的張格爾逃到了浩罕國(今烏茲別克境內)。楊芳率領段永福、胡超等五百勇士,深入浩罕國上千裏,終於在喀爾鐵蓋山全殲叛匪,生擒張格爾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