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1年山東大學曆史係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來到寧夏,至今已有44個春秋了。在這44年中,除教學外我還寫了幾本史書和許多史學論文,也翻譯了一些史學文章。換言之,我的史學著作都是在寧夏寫的。寧夏自古以來被美稱為“塞上江南”,故本書冠以《塞上論史》。
《塞上論史》這部文集是我從改革開放以來所發表的有關英國史、澳大利亞史、美國史、亞洲史以及華僑史80餘篇論文、譯文中精選出來的,計33篇,其中有關外國史的文章25篇、華僑史的8篇。雖然這些文章討論的具體問題不一,但其宗旨隻有一個,那就是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呐喊,尋求外國史和華僑史的經驗教訓,探討曆史發展規律。
以英國史的文章言,計5篇,主要探討了三個方麵的曆史問題。第一,英國從經濟上和政治上是怎樣擺脫了原始社會走上了封建主義化的道路,後來怎樣擺脫了封建主義走上了資本主義化的道路。第二,英國是怎樣使自己全方位近代化,由一個小小的島國演變成日不落的大帝國。第三,大英帝國是怎樣衰落的,從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演變成一個鬆散的英聯邦。這些問題是英國曆史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在古代,英國遭到歐洲大陸封建國家的多次入侵,而因此卻引進了封建體製。發端於12至13世紀的圈地運動,到16至17世紀已在更大規模範圍內進行。英國通過這一長達400年的圈地運動徹底地打破了被馬克思稱之為“硬化的所有權”的封建土地製度,在世界上率先為農村資本主義化開了綠燈,此即英國的土地革命。在農村革命高潮時期,即18世紀60至70年代,城市亦發生了革命,即人們稱之為的工業革命。土地革命和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階級結構和文化結構,從而導致了政治革命。英國政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民主政治,使國家民主化、法製化。國家的民主化與法製化反過來又推動了經濟的大發展、大躍進。
經濟的大發展迫切要求開辟國際大市場,而國際市場日益擴大則要求改造舊的交通運輸體係,從而英國在18世紀掀起了交通運輸網的近代化和國際化的運動,到19世紀初便建立起全球性的近代化的交通運輸體係。這就為英國由一小島國向強大的帝國演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20世紀後,兩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這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它從此一蹶不振,日益衰落,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不可一世的帝國終於解體了,演變成英聯邦。
上述5篇關於英國史的文章說明了英國自古代至近代的這一發展、演變的曆史軌跡。
研究英帝國的曆史必然要牽涉到它的殖民地,特別是它的移民殖民地的曆史,而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帝國的最大最典型的移民殖民地。近25年來,我一直研究澳大利亞的曆史,先後發表有關澳大利亞曆史的論文、譯文40餘篇,此外還在商務印書館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分別出版過《英國航海家庫克》與《澳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