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又淘金礦1(1 / 1)

借著房地產的東風,叔叔終於鹹魚翻身,躋身成功人士的圈子。再次體味過失而複得,窮人咋富後,他又琢磨著找點新的路子。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叔叔愕然發現身邊的朋友們紛紛變身佛教徒:金鏈子變成了佛珠,飯桌上的話題核心詞經常是不二、空性、實相、出離等等這些搞不懂的詞;就連名字都忽然變成了藏人的名字,男的叫個倉金嘉措,女的叫個卓瑪旦旦神馬的。

不僅如此,老板圈子裏還流行在家做個佛堂,請個穿金袍子的藏區僧人來做法保佑自己風調雨順,稱之為仁波切。如果圈子裏的人沒個仁波切師長或朋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成功人士。

還沒等叔叔的腦洞合上,李梅忽然給他發了一封類似招生廣告的郵件。令叔叔和Steven意外的是,李梅居然在北美搞了個國際禪修學院,院長就是一名有轉世認證的仁波切。國際禪修學院主要教授如何依《四念處》進行內觀禪修,課程以華語和英語教授。圖片上,叔叔看到李梅一身民族風的打扮,和一堆戴著佛珠,穿著寬衣大袍子的人盤腿打坐在綠茵茵的草地上。叔叔仔細地比較和琢磨,發現這種班和當年的遊學團其實是一樣的!無非就是搞個修行的名目,發個邀請,代辦各種出國手續,安排在國外的行程。叔叔一下子活泛起來,他仿佛看到花花綠綠的鈔票再次向他招手。

為了摸清情況,叔叔和Steven在網上搜索了各大國內外知名寺廟的禪修班。不搜不知道,原來禪修班已經在國內外轟轟烈烈地四處開花了。這些禪修班大多選在著名的山水聖地,不是靠著古刹名寺就是緊挨著佛學院。來禪修的人層次也挺高,醫生、教師、公務員、企業的中高層,收費那也是相當的高。叔叔算了筆賬,這種禪修班的主要支出不大,宿舍簡單,租金不會太高,三餐要求吃素,夥食支出也不會高,帶班的師傅、僧人估計不會收太多費用,外加交通費用,輕鬆地搞個50%利潤是完全能做到的。能賣這麼大的價錢,叔叔估計還是高僧或者仁波切之類的是賣點。

為了搞清虛實,叔叔和Steven分別報了國內和國外的禪修班,兵分兩路一探究竟。

叔叔去了一家寺院的禪修班,班裏二十多人,年齡都跟他差不多。每天早上5:30,在啟板“咚咚”的敲打聲中,叔叔起床洗漱,和大家一起換上僧服。半小時的早飯過後,便是早課,叔叔耐著性子跟著大家,在師傅的帶領下誦讀佛經。念經完畢,開始圍著寺院打掃衛生,做完這些也就到了10點多。接下來開始學習各項佛學,學到11點,總算到了午餐時間,用完寡淡的齋飯,稍作休息,下午就進行抄經和佛學講座。熬到下午3時50分,再開始晚課,誦經念佛。下午5點用完晚膳後,就是自我修行時間,這是一天內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不少大家會選擇向寺廟內的師父們傾訴生活的煩惱和憂愁,獲得師父的開導。

雖然日子煎熬的比當初關在看守所裏還難受。但叔叔卻發現了這種禪修班的賣點--高僧。班裏一個參拜過仁波切的高管說,如今大老板供養仁波切成風,在高檔會所或私人俱樂部經常有身家過億的老板與這類藏區高僧聚會,獲得高僧的保佑。

叔叔索性參加了幾次有仁波切在場的聚會,他進一步發現,在富豪圈,開豪車、穿布衣;拎一個5萬+的名牌包,蹬一雙幾十元布鞋,已經成了一種時尚。從遊山玩水轉成結夥辟穀,從狐朋狗友轉成禪修班或NMBA同學會。更驚喜地發現,這種培訓班的學員不僅身家豐厚,而且各個都是行業內的牛人,背景強地不要不要地。

經過考察,叔叔做了個決定:騰出一套200平米的房子做佛堂,重金請一個仁波切,住在佛堂。自己成立個清修班,每期就限定20個人,每人收個二三十萬,國內搞完禪修,然後拉到北美或者泰國、新加坡之類的地方搞雲遊。這種雲遊不隔離外界,老板們仍可以帶上秘書、設備繼續操控公司,全程有活佛伴隨,既安心又有層次。相比過去做出國,這種禪修班掙錢快,利潤高,而且檔次、層麵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就在叔叔規劃藍圖的同時,Steven從北美發來了消息:他也認同叔叔的想法,認為搞海外禪修比做出國留學要利潤高,容易做。雖然在北美期間,這位活佛基本都在屏風後講學,沒能看清楚真麵目,但Steven在網上查了活佛的資料,這個活佛本是個漢人僧侶,後來在藏區得道,獲得了活佛的認證,之後在北美開辦了禪修班。由於不存在語言障礙,全程的溝通交流非常順暢。最令人驚喜的是,活佛這次要跟著他們一起回藍海,據說是要去香港講學。

這真是瞌睡的時候遞來個枕頭,想啥來啥。叔叔立刻聯係李梅,在她的指導下,找來專業的裝修團隊開始置辦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