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古代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皆為新興家族與舊家族的此消彼長。李唐家族統治的沒落,唐末的藩鎮割據,為不甘人後的趙氏家族提供了舞台。
公元927年,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曾祖趙眺,唐朝時任幽都令;祖父趙敬曆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為後周檢校司徒、嶽州防禦史。趙家在當地也是讓人尊敬的名門望族。相傳,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由於出身將門,受家庭的熏陶,趙匡胤自幼便學習騎射和練武,表現出極強的恒心和毅力,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社會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在趙匡胤出生後的十幾年間,朝代兩度更迭,天子也換了五六位。
公元945年,19歲的趙匡胤結婚成家,娶妻賀氏。21歲那年,頗有冒險精神的趙匡胤毅然決定離家外出遊曆,闖蕩一番。於是,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趙匡胤離家後,一路南下。他去投奔父親昔日的同僚現為複州防禦使的王彥超,但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個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裏討得一官半職,反而受到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王彥超給了趙匡胤幾貫錢就把他打發走了,他父親其他的好友也給了他同樣的白眼和冷遇。
北宋統一戰爭圖兩年的流浪生活頗為艱辛,但卻磨煉了趙匡胤的意誌,使他的眼界也更為開闊。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但都未能如願。一日,趙匡胤到了漢水邊的重鎮襄陽,住在一所寺院裏。寺院裏有一位飽經滄桑、閱世知人頗深的老僧。他見趙匡胤方麵大耳,雖滿臉風塵卻難掩富貴之相,一身破舊裝束,卻不帶寒酸之態,透出英偉之氣,又見趙匡胤談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勸趙匡胤北上。老僧告訴趙匡胤,南方地區的各個政權相對較穩定,而北方卻是戰亂頻繁,亂世出英雄。趙匡胤接受了老僧的建議,帶著老僧的厚贈,北上尋找發展機遇。
乾佑元年(949年),23歲的趙匡胤終於等來了機會。在北上途中,趙匡胤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奔到了郭威的旗下,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趙匡胤武藝嫻熟,又精通兵法,很受郭威的賞識。乾佑三年(951年),郭威發動兵變,推翻了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時為周太祖。趙匡胤在擁立郭威做皇帝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官拜滑州副指揮,負責宮廷禁衛。在郭威這場兵變中,趙匡胤也受到了啟發: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掌握軍權。於是,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中兢兢業業,幹得很出色。
周太祖的養子、開封府尹柴榮時常出入皇宮,見趙匡胤頗有才能,便將他調到自己帳下,讓他擔任開封府的騎兵指揮官。周太祖無子,柴榮被選為皇位繼承人。趙匡胤來到未來皇帝的門下,並且與柴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此走上了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時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為趙匡胤施展才華和抱負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一方麵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稱帝前的親信將領,自然會受到重用;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周世宗是一個順應曆史趨勢的英明君主,他後來所積極從事的統一中國的事業,為趙匡胤等有才華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同年二月,北漢劉崇聯合契丹大舉進攻後周,周世宗調兵遣將,禦駕親征,趙匡胤隨同出征。雙方部隊在山西高平相遇,展開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北漢軍隊就占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人畏敵如虎,一見陣勢不好,竟臨陣逃脫,一時間後周軍隊陣腳大亂,情形十分危急。而周世宗身邊隻有趙匡胤和另一個將軍張永德所率領的親兵4000人。危急之時,趙匡胤鎮定自若,在他的建議下,周世宗將身邊的禁軍兵分兩路夾擊遼軍,分別由趙匡胤和張永德領兵。趙匡胤帶領騎兵衝入敵陣,士氣大振。後周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投入戰鬥,北漢軍隊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軍隊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京後,趙匡胤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他不但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還被周世宗委以禁軍高級將領的重任。在趙匡胤主持下,後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挑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後周軍隊的麵貌大大改觀,增強了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