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會議組織正式成員57個國家: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富汗、阿聯酋、也門、阿曼、阿塞拜疆、埃及、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林、貝寧、布基納法索、岡比亞、吉布提、吉爾吉斯斯坦、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加蓬、喀麥隆、卡塔爾、科摩羅、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爾代夫、馬來西亞、馬裏、毛裏塔尼亞、孟加拉國、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爾、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塞內加爾、沙特阿拉伯、蘇丹、索馬裏、突尼斯、土耳其、文萊、烏幹達、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亞、約旦、乍得、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蘇裏南、科特迪瓦、圭亞那、塔吉克斯坦、多哥。3個觀察員國:泰國、中非共和國、波黑。
伊斯蘭會議組織中非洲國家最多,在53個非洲國家中有27個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會員國。其次是14個西亞和中亞國家,7個東南亞國家。南美洲有2個會員國圭亞那和蘇裏南,歐洲隻有一個正式會員國阿爾巴尼亞。
世界上穆斯林民族最單純的國家是沙特阿拉伯和巴林,100%都是穆斯林。其次是土耳其,人口7000萬,穆斯林占99%。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在2.3億人口中,穆斯林占88%以上,其餘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印度教或佛教。
亞洲的穆斯林人口大國有巴基斯坦,全國15000萬人口中,穆斯林占97%。其次是孟加拉國國,14000萬人口中,穆斯林占83%,在這兩個國家隻有少數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
印度多次申請加入伊斯蘭會議組織,理由是印度是一個穆斯林人口大國,超過12000萬,但印度是傳統印度教為主的國家,每次申請都被拒絕。
中亞伊斯蘭國家是在蘇聯解體後才出現的。蘇聯解體後,中亞原本的穆斯林國家,獲得了信仰和民族文化的恢複,全體加入了伊斯蘭會議組織,例如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等,這些都是穆斯林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國家。
伊斯蘭會議組織中非洲的成員國家最多,埃及是非洲進入伊斯蘭會議組織最早的國家。如今伊斯蘭教已經遍及整個非洲,所有非洲國家都有穆斯林社會,但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非洲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尼日利亞,有7000萬餘人。南美洲的圭亞那和蘇裏南,穆斯林人口分別為7萬和10萬,但對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很大,北非如利比亞、埃及、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馬裏、尼日爾、毛裏塔尼亞和索馬裏,在這些國家,穆斯林人口都占絕對多數;而有些非洲成員國,人口未必是多數。例如,尼日利亞穆斯林人口占總人口的50%,其餘的信仰基督教和土著宗教。許多老殖民地國家如多哥、莫桑比克、喀麥隆,穆斯林人口不占多數,但伊斯蘭教的信仰人群最大,超過20%。
伊斯蘭會議組織與我國的往來記事:1974年2月第二次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召開時,周恩來總理向大會發了賀電。1981年1月第三次首腦會議召開之際,趙紫陽總理致電祝賀。1987年1月、1991年12月、1997年12月,召開第五、六、八次首腦會議時,李鵬總理均向大會致電祝賀。2000年11月,第九次伊斯蘭會議組織首腦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時朱基總理電賀。
(二)伊斯蘭世界聯盟
伊斯蘭世界聯盟(Rabtiahal-Alamal-Islami)亦稱穆斯林世界聯盟,是一個非政府性的國際泛伊斯蘭組織。在聯合國享有非政府性谘詢機構的地位。
伊斯蘭世界聯盟成立於1962年,有沙特阿拉伯、也門、埃及、約旦、巴基斯坦和塞內加爾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伊斯蘭教學者和代表人物任理事會的理事。成員有60多個國家的伊斯蘭教組織和代表,主要成員國與世界穆斯林大會相同。秘書處(亦稱總部)設在麥加,由沙特阿拉伯的代表任秘書長。
其宗旨是履行向全世界宣傳伊斯蘭教的義務,闡釋伊斯蘭教的教義和原則,以駁斥對伊斯蘭教的各種歪曲,維護和增進穆斯林少數民族在宗教、教育、文化等方麵的權利,協助世界各地穆斯林團體的宣教活動,促進他們的內部團結,支持建立在正義、平等基礎上的國際和平、和諧和合作。
1973年以來,由聯盟主持召開了世界穆斯林組織聯席會議和亞洲、非洲、太平洋、北美和南美洲等伊斯蘭組織會議,並分別成立了世界伊斯蘭教組織最高協調委員會,亞洲、非洲、大洋洲、歐洲伊斯蘭教協調委員會,以及伊斯蘭國家宗教事務部長年會、國際清真寺事務最高委員會、伊斯蘭情報資料最高委員會、伊斯蘭教法理事會、伊斯蘭天文部等。
伊斯蘭世界聯盟在活動方式上,主要是利用一年一度的朝覲機會,舉行各種會議,交流情況,討論穆斯林世界所麵臨的各種重大問題,散發宗教宣傳品,組織專題講座等。在教義宣傳上,聯盟向世界各地派遣宣教人員,贈送阿文《古蘭經》,強調宣傳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提倡頒布統一的伊斯蘭教法規,鼓勵各國穆斯林組織嚴守以《古蘭經》為根據的伊斯蘭教法,遵守伊斯蘭的生活方式,促進建立世界穆斯林共同體。
聯盟印發有幾種文本的《古蘭經》和其他伊斯蘭教經籍,出版有《伊斯蘭世界聯盟》(月刊,英、阿文版)《伊斯蘭團結》(阿文月刊)《伊斯蘭世界新聞周刊》《清真寺的使命》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