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回族穆斯林的本質特性(2 / 3)

正如世界幾大文明社會無一例外地走向衰落一樣,阿拉伯文明也從公元13世紀走向衰落。拋開導致其衰落的具體客觀曆史原因,從內因和源頭上探析其衰落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說,阿拉伯社會後期偏離伊斯蘭的教義、教理,社會失去純真的信仰和公平正義,統治者腐化墮落、貪圖享樂、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凸現,社會道德的缺失以及社會失去和諧,是導致阿拉伯世界走向衰落的內因。

在《古蘭經》和“聖訓”中關於和諧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經濟、文化、教育、自然、人類等諸多方麵,重點是講人的和諧,即人和人之間,信教者與不信教者之間,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和諧。在伊斯蘭教教義、教法中,規範個人行為、家庭關係、鄰裏關係、群體關係、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所包含的和諧精神以及社會關係微觀層麵上的和諧精神,諸如個人修養、積極處世、孝順父母、兄弟友愛、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鄰裏友好、尊老愛幼、扶弱濟困、誠實守信、公平正義等等,既是人人皆知的教義,也是各種宗教共同倡導的和諧精神。

伊斯蘭教號召人們尋求和平並為實現和平而努力。當今伊斯蘭世界的主流和絕大多數穆斯林熱愛和平,並為世界的和平而不懈努力。但是,曆史上以及當代國際社會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熱點區域模糊了人們的視線,加之個別穆斯林的偏執、極端和對西方勢力的極度不滿情緒,以及穆斯林世界的敵對勢力利用其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的優勢力量而進行的單邊霸權行徑和別有用心的渲染與誤導,使很多人把伊斯蘭教與暴力、好戰、狂熱聯係在一起。我們應該把一些極端的伊斯蘭組織出於對西方大國和以色列霸權行徑的強烈不滿而又無法改變現狀的困境下所采取的暴力恐怖事件與伊斯蘭的教旨教義區別開來;把個別打著宗教旗號的“分裂勢力、極端宗教勢力、暴力恐怖勢力”與伊斯蘭教的教旨、教義區別開來,以正本清源,教育群眾,揭露和孤立“三股勢力”。

(二)回族穆斯林的包容精神

原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陳廣元對我國伊斯蘭教的包容性有以下論述。

1.包容精神是伊斯蘭教的教義精神之一

《古蘭經》說:“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49∶13)人類同源,是一個大家庭,那麼,由不同形態構成的社會就是一個互相關聯、互相容納的網絡。所以對他人持包容態度是伊斯蘭教所倡導的,正如《古蘭經》說:“如果你們恕饒他們,原諒他們,赦宥他們,〔安拉就赦宥你們〕,因為安拉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64∶14)所以包容思想是穆斯林重要的修養環節,是獲得善報的重要方麵。伊斯蘭教不僅在為人處世中堅持包容思想,而且在信仰上也予以包容,絕不強迫,正如《古蘭經》所說:“對於宗教,絕無強迫;因為正邪確已分明了。”(2∶256)這說明,伊斯蘭教是倡導宗教與宗教之間理解與對話,教導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互相寬容的。

2.處世包容是穆斯林行善的表現

伊斯蘭教主張,無端傷害他人、敵視他人,就是不分善惡;不尊敬他人,詆毀他人,背談他人,就是惡壓倒善的結果。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要以善行對待他人,甚至包括對方的惡行,從而消除彼此之間的仇視,這就是行善,正如《古蘭經》說:“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當以最優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麼,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41∶34)伊斯蘭教將具有包容精神作為行善的方式,要求穆斯林依此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並且把它作為穆斯林的高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