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3)

放在大家麵前的這本《史記解讀》,是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新編的中國古代名著解讀課的教材,它將作為一本課內的基本教材,再結合《史記》三家注、《史記會注考證》及《史記箋證》等其他一些著作,共同陪伴大家度過一個學期。

在正式開始講課前,先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司馬遷其人與《史記》其書的基本問題,讓大家對這位古代傑出作家和這部古代的光輝名著有一個輪廓的了解,以便於大家更好地帶著具體問題去閱讀《史記》原文。下麵分幾個方麵講:

一、司馬遷的時代、家世與生平

對於司馬遷的時代、家世與生平,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其一,司馬遷的時代也就是漢武帝時代,一方麵是非常的輝煌,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另外一方麵,這個時代的勞動人民也是飽受了苦難的。由於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間,有三十多年幾乎是一直在打仗。老百姓要當兵、修城、服各種勞役,搞得大家很痛苦,也把國家搞得很窮。漢武帝輝煌的一麵,與老百姓受苦的一麵,在《史記》裏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第一點。

其二,司馬遷的祖輩出過天文學家、曆史學家,出過軍事家,出過管理經濟的人才。為什麼要提出這一點呢?這是因為《史記》的內容很豐富,不光是寫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等,而且它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具有一種百科全書的性質。司馬遷哪裏來的這些知識、這些思想呢?其中有不少是跟他的家世淵源分不開的。比方說他們的祖輩裏出現的一些卓越的軍事家,最早的是戰國時代的司馬錯,跟張儀同一個時代,司馬錯為秦國滅了巴蜀,曆史上第一次把今天的四川省與重慶市一帶收歸了秦國的版圖,這個事情對於秦國的強大,對於秦國日後吞並東方六國都是非常重要的。司馬遷還有一個比較近一點的祖先叫司馬靳,這個人跟秦國的名將白起是搭檔,最有名的一次戰役是打敗了趙括,活埋了趙國的降兵四十多萬。《史記》裏還有很突出的經濟思想,其代表性的經濟著作有《平準書》、《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雖然是一篇經濟學的論文,但是讀起來很輕鬆、很省力。這裏邊所提出的工農商虞四者並重的思想,表現出作者對於私人工商業的高度重視,還有為傑出的工商業者樹碑立傳,以及總結了很多經商的竅門等等,都是很先進的。《史記》裏邊所以能出現如此先進的經濟思想,這與司馬遷的祖先在秦朝和漢朝初期管理過經濟、管理過市場有關。司馬遷的爺爺當過長安市令,也就是管理漢代首都長安城集市貿易的官員。現在的出土文物裏麵有“長安市令”的封泥,就是當時集市管理長官所蓋的印章。這樣的家世、家庭,與司馬遷從小參加過勞動、接觸勞動人民的經曆,都影響著司馬遷的知識結構與其進步思想的形成。

其三是司馬遷受宮刑的問題。司馬遷寫《史記》,前後共寫了十一二年,在寫到第六年的時候,因為李陵打敗仗被匈奴所俘,司馬遷為李陵說話,觸怒漢武帝,受了宮刑。這件事情對於司馬遷是一種極大的痛苦,在肉體上、精神上都是極大的摧殘;但它也使司馬遷的思想得到了升華,讓他的眼光更加敏銳地看清了統治集團的黑暗。如果司馬遷沒有這次經曆,他隻是繼承他父親的職業來做這個太史令,對統治者感恩戴德、受寵若驚,一心隻圖報效“英明的皇帝”,如果司馬遷一輩子老是處於這樣的一種思想狀態之下,他這部《史記》將會寫成了什麼樣子呢?司馬遷的這種特殊經曆,使他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使他看曆史的立場、角度更加接近下層人民。我們讀《史記》的時候,經常感到其中對統治階級有一種深刻的批判性,在敘事寫人的過程中常帶有一種強烈的民主因素,帶有一種濃烈的悲劇氣氛,這些都跟司馬遷的時代與生平有密切的關係。

二、《史記》的學術定位

《史記》是一部怎樣的書,在學術上應怎樣給它定位?我們在研究別的曆史著作時不存在這個問題,在《史記》上則存在。我覺得第一條,《史記》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曆史著作。這一條應該說用不著討論,班固評《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一部曆史書要是能夠達到“不虛美、不隱惡”,能夠達到實話實說這可不容易啊!尤其是司馬遷寫曆史跟別人不一樣,班固以後各代編寫曆史,都是一個王朝滅亡了,後代的人給這個朝代寫曆史。例如唐朝的曆史是宋朝人寫的,宋朝的曆史是元朝人寫的,元朝的曆史是明朝人寫的,如此等等。而司馬遷不是,他是本朝人寫他本朝的曆史。《史記》上起黃帝、堯、舜,共寫了將近三千年,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難得的部分是哪一段?無疑是秦末至漢代的部分,尤其是漢武帝在位的五十來年。司馬遷作為漢武帝的一個臣子,他寫漢武帝這個時代的曆史,其麻煩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而《史記》居然能被班固稱為“不虛美,不隱惡”;能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僅此一端就足以讓人想象司馬遷是多麼不容易、多麼難能可貴了。

第二條,《史記》不僅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曆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學著作之一,是我國寫人文學的先驅。兩千年來,《史記》不僅被公認為古代散文的典範,而且在人物刻畫方麵具有一種超前的成熟,對後代小說、戲劇、傳記文學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有評論家在論及《史記》的文學成就時說:我國古代的寫人藝術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史記》,一個是《紅樓夢》。

第三條,《史記》還具有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意義,若想研究中國古代的任何一門學問,探討它的淵源,探討它的曆史,就要使用《史記》。司馬遷是對先秦的各行各業、各門學問都進行了研究、進行了總結、進行了歸納的。比方說要想研究中國的軍事史,上哪裏去找材料?先找《史記》。《史記》裏邊有一篇《律書》,《律書》就是兵書。把《史記》中的《律書》序與《史記》裏邊的軍事家列傳綜合整理,這就是中國古代軍事史的輪廓。至於要研究政治、經濟、法律、天文、中醫,都離不開《史記》。《史記》是集先秦與西漢前期文化之大成,是我們研究古代任何一門學術的門徑,是一個台階,對於我們做學問來講,可以花的工夫少,得到的收獲多,由此入手,事半功倍。

第四條,《史記》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司馬遷為什麼要寫《史記》,他自己歸納了三句話,這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什麼叫“一家之言”呢?“一家之言”就是一個思想家關於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論,如《孟子》、《荀子》、《韓非子》等先秦各家的思想學說,都叫“一家之言”。梁啟超曾評論:司馬遷寫《史記》,與荀況寫《荀子》、董仲舒寫《春秋繁露》的性質相同,隻不過司馬遷的書是以曆史的形式出現而已。故僅以讀近代史的方法讀《史記》,非能知《史記》者也。也就是說,司馬遷是通過曆史這種載體來展現他的治國平天下的學說。《史記》裏邊處處流露著司馬遷的立場、觀點、思想、情感,到處表現著司馬遷對美好事物的歌頌,與對醜惡現象的批判。從這個角度說,讀《史記》就是讀司馬遷。

三、司馬遷對於中國古代曆史研究的貢獻

司馬遷對於中國古代曆史研究的貢獻,我覺得有兩方麵:第一方麵是他對先秦的曆史資料廣泛地進行了收集、彙總,並將其譜列成一個完整的體係,使中國第一次有了科學、係統、完整的古代曆史書。司馬遷依據《尚書》、《逸周書》、《國語》等史書整理了夏、商、周古代曆史的輪廓;他依據《春秋左傳》、《戰國策》等史書比較細致地整理了春秋、戰國的曆史,盡管這裏頭有些局部的錯誤,但是主要的方麵是很好的,尤其是有關春秋時期的篇章都比較清晰。《史記》寫戰國時期的曆史錯亂較多,這是由於戰國時期的東方六國的曆史書,都被秦始皇燒了。秦始皇焚書最主要針對的就是東方六國的曆史書,因為東方六國的史書記載了秦國吞並東方的過程,充分地揭露了秦國的殘暴,所以秦王朝必須把它們全部銷毀。司馬遷在沒有更多材料的情況下,能夠給我們理出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這麼一個線索,給後來人研究戰國史提供了方便,對的讓大家吸收,不對的讓大家糾正、補充。總之,這是司馬遷研究古代曆史所做的第一方麵的工作。在司馬遷的《史記》出現以前,中國古代的曆史是零零碎碎、片片段段的,有口頭的,有書麵的,獨立成章,互不統屬。而司馬遷是頭一個把古代史料彙總起來,譜列成一個周密的整體。自從司馬遷做了這項工作,後來的人們再想讀夏、商、周的曆史,再想讀春秋、戰國的曆史就非常方便、非常省勁了,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二方麵是司馬遷整理、記載了秦朝統一以來,以及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和劉邦建國以後的西漢王朝前期的曆史。這一部分完全是出於司馬遷的獨創。司馬遷整理先秦史,有《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做參考;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可供司馬遷做參考的現成的東西就非常稀少了。司馬遷完全是靠著檔案館裏的檔案,與各處收集、調查的資料,以及各種口頭的、書麵的傳說等,來進行加工和譜寫,所以說從秦始皇統一到漢武帝征和年間,這一百四五十年間的曆史的譜寫,都是司馬遷的功勞,是司馬遷的獨創。

收集材料很麻煩,但隻要下工夫還能解決;還有一個就是有關現當代曆史的很多的事情寫起來很麻煩,而且不好解決。對於漢朝的這些帝王,如果一個一個地都是歌功頌德那當然就沒有問題了;或者是對於前邊的皇帝有些批評,對於漢武帝就必須歌功頌德,否則你就要倒黴。但司馬遷居然能夠把秦朝統一、秦朝末年以來一直到漢武帝這一百多年的曆史,寫成了今天《史記》中的這種麵貌,就像班固說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司馬遷把漢武帝的功勞寫了,把他認為漢武帝該受批判的種種問題也都寫了,這可不容易呀。唐朝的劉知幾曾說,作為一個好的曆史家要有“史學”、“史才”、“史識”。但光有此三者,而沒有曆史家的良心和勇氣,也還是白搭。到了清朝章學誠又提出一項“史德”。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傑出的曆史家,要有傑出曆史家的品格,也就是曆史家的責任感,要能夠實事求是,要堅持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後代,你怎麼評價先不說,你至少要把事實真相告訴給後代。人們認為司馬遷在這方麵的確是表現得高標獨樹,中國曆史上能夠做到像司馬遷這樣的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