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1)(2 / 3)

非公有製經濟是加工業發展的主要運作模式。本著“先發展,後規範”的原則,在政策上、要素投入上加大對非公有製經濟的扶持力度,優化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環境,拓展其發展的領域和空間,力爭使加工業的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第三產業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保安族群眾在非農產業上增加收入的一個主要方麵。發展第三產業,可以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和消費領域,完善農村市場體係,促進農產品銷售,全方位地拉動種植、養殖、加工等各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應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以商貿、旅遊、信息以及餐飲業、娛樂業、服務業的開發為重點,在已有的18個商品交易市場,360個個體工商戶,270多個流動攤位,集市年成交額1100萬元的基礎上,建設一批依靠生產基地,交易量大,輻射力強的專業批發市場;大力開發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使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提高飲食服務的水平和檔次;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和中介機構,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力爭使第三產業的產值在農村增加值中的比重翻一番。

四、實施“六大戰略”實現率先發展

(一)市場導向戰略。

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不論是規模種植、養殖,還是發展“龍頭”企業,都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發展產業化經營。不同產業中選擇優勢產業來發展,同一產業中選擇優勢品種來生產,不同區域選擇特色產品來開發。通過結構調整,逐步推進高產糧田、高效經濟作物和草食型畜牧養殖業的專業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重點處理好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之間的利益關係,以利益為紐帶,把基地、農戶、加工龍頭、流通組織和科技信息服務組織的力量、資金、技術、人才聚集到與自身利益有緊密關係的產業上來,形成合力,參與市場競爭,提高經濟效益。

(二)結構優化戰略。

在市場信息導向的前提下,著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努力改善農業內部結構,強化種植業,加快畜禽業、林果業、漁業、草產業和其他多種經營的發展。把畜牧業作為區域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突出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畜禽業。在加強第一產業的同時,大力推進以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積極發展商貿、信息、旅遊等第三產業,使保安族農村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三)科教興農戰略。

我國農業科技在未來10年內將實現四個戰略性轉變: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四是從主要麵向國內市場,向麵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根據這一新情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必須以市場為依托,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具體講,種植業要全麵普及“一膜四化”技術,即地膜覆蓋、良種包衣化、種植立體化、施肥科學化和促控化學化;養殖業重點推廣“一棚四化”技術,即暖棚養殖、畜禽良種化、飼養標準化、飼料配方化和防疫程序化,實施好節水、種子、沃土、糧食優質高產、棚菜萬元收入和農民綠色證書“六項工程”。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引導科技人員走向農業生產的主戰場,充分調動科技人員推廣科學技術和農民群眾運用科技致富的積極性。

(四)基礎先行戰略。

堅持不懈地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基本條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全麵落實常規節水措施,積極應用節水新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繼續抓好植樹種草、植被保護和汙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加快發展農村電網、農村通訊和鄉村公路建設步伐,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