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和平民主和準備粉碎蔣介石的進攻(1 / 3)

第一節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國內形勢

戰後的國際形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存在著對中國人民革命鬥爭極為有利的國際條件。

世界上六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有三個(德、意、日)被打垮了,兩個(英、法)被削弱了,隻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橫財,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唯一的強國。但是,美國為了實現其獨霸世界的侵略野心,奉行著露骨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遭到世界各國人民強烈的反對;在經濟上,戰後美國麵對著一個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孕育著嚴重的經濟危機。所以,美國的強大也隻是相對的和表麵的。

與此相反,蘇聯和各國人民革命力量都有了很大發展。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戰後世界人民的解放鬥爭。整個亞洲興起了偉大的民族解放運動,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廣泛覺醒,特別是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震撼著帝國主義在東方的統治。在中國近百年來的革命鬥爭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有利的國際條件。

戰後的國內形勢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解放區軍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抗擊了大部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解放了廣大的國土和一億以上的人民,建立了十幾個解放區。蘇聯對日宣戰後,人民軍隊執行了朱德總司令8月10日的命令,立即向自己所包圍的敵占區展開了全麵的反攻。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收複了大片國土。據1946年1月的統計,解放區的麵積已達239.1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麵積的1/4),人口1.49億,城市506座。黨領導下的人民力量空前壯大,黨在人民中的威望日益增長,這種形勢,決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前途。

但是,抗戰勝利後,美帝國主義代替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地位。它為了實現其獨占中國的目的,用盡一切陰謀詭計,竭力扶植蔣介石統治集團,來打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這就是後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中所供認的:“一個目的是在使政府(按:指國民黨政府)能趨於穩定……的條件下,使中國得到和平;另一個目的是協助國民政府盡可能在中國廣大的地區上建立其權威。”世界知識出版社輯:《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一輯),36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也就是說,一方麵要蔣介石玩弄和平陰謀,使國民黨政府“趨於穩定”,以阻撓中國革命力量的發展和爭取準備內戰的時間;另一方麵又在“避免內戰”的幌子下,幫助蔣介石加速戰爭的準備,以便在條件成熟時一舉撲滅中國革命力量,把中國變為它的獨占殖民地。為了幫助蔣介石部署內戰,美國政府除了供給蔣介石軍火外,還用飛機、軍艦等運送蔣介石軍隊到人民軍隊所包圍的大城市及進攻解放區的前線。他們還借口解除日軍武裝,直接派海軍陸戰隊在中國登陸,進駐天津、青島、秦皇島等地區。他們在中國土地上,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對中國人民進行肆無忌憚的劫奪和侮辱。

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首的國民黨官僚資本,在抗日時期依靠軍事和政治的權力,已集中了大量財富,控製著國民黨統治區的金融、商業、工業和農業。在日本投降以後,又“接收”了日本侵略者多年來從中國人民身上搜刮去的大量物資和產業,同時,還以通貨膨脹、征稅征糧和各種經濟統製手段,對國庫民財進行空前的並吞和掠奪,迅速積累到200億美元的巨額財富。這時,中國的官僚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它的頂點,而中國人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所遭到的壓迫和剝削也達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各階層人民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堅持內戰、獨裁、賣國的方針。日本剛投降,他們就積極部署內戰,企圖消滅以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使中國仍然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上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們不惜大量地向美帝國主義出賣國家主權,以換取美國對其反革命內戰的全麵支持。

美國政府和蔣介石國民黨就在上述目的下,互相進一步勾結起來,並和日、偽合流。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蔣介石連續發布反動命令,妄圖阻止人民武裝的受降,並指使日偽“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對人民武裝的受降實行武力抗拒。於是大批漢奸賣國賊搖身一變,都成了國民黨的“總司令”、“總指揮”,來替蔣介石“接收”,演出蔣、日、偽大合流的醜劇,而這一醜劇的導演者,就是美帝國主義。杜魯門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供認說:“假如我們讓日本人立即放下他們的武器,並且向海邊開去,那麼整個中國就將會被共產黨人拿過去。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異乎尋常的步驟,利用敵人來做守備隊,直到我們能將國民黨的軍隊空運到華南,並將海軍調去保衛海港為止。因此,我們便命令日本人守著他們的崗位和維持秩序。等到蔣介石的軍隊一到,日本軍隊便向他們投降,並開進海港,我們便將他們送回日本。這種利用日本軍隊阻止共產黨人的辦法,是國防部和國務院的聯合決定而經我批準的。”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第二卷),72頁,北京,三聯書店,1974.

上述情況表明,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支配中國形勢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而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和美國所支持的以國民黨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了。這個矛盾集中地表現為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政權的鬥爭。蔣介石統治集團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企圖篡奪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使中國仍舊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則堅決反對蔣介石的反革命企圖,保衛中國人民的勝利果實,主張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的新中國。因而,抗戰勝利後的中國,就麵臨著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大決戰。

第二節 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

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方針和重慶談判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所作的《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報告,成為一篇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文件。報告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了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中國基本政治形勢,並且提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策略。報告揭露了蔣介石準備內戰的陰謀,號召全黨要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這樣,就使黨在複雜的環境中能夠具備清醒的頭腦,使中國革命力量在反動派的進攻和欺騙下,沒有遭到重大損失,而且得到了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結束後,身受長期侵略戰爭苦難的中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雖然人們已經察覺到內戰危機的嚴重存在,但在內戰尚未爆發以前,仍然試圖用一切方法爭取和平。這時,蔣介石為了爭取準備內戰的時間,也假裝同意人民的和平願望,喊出“和平”、“民主”的口號。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蔣介石又在美國政府的導演下,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他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毛澤東不去,他就可以宣布共產黨不願談判,不要和平,把內戰的責任轉嫁到共產黨身上;如果毛澤東去了,他又可以利用談判的時機,進行內戰的部署。

中國共產黨對於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的內戰陰謀,是早已洞悉的,並對此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為了盡量爭取實現人民的和平願望,並在和平鬥爭中充分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覺悟,又以極大的努力和耐心來領導全國人民尋求避免戰爭、實現和平團結的道路。1945年8月16日,中國共產黨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提出了製止內戰的六項主張。接著在25日,中共中央又發表了《對目前時局的宣言》,表示了中國共產黨對於和平、民主、團結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毛澤東於8月28日在周恩來、王若飛等陪同下到重慶談判。這一重大行動,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護,使國民黨蔣介石完全陷於被動。

在同蔣介石談判時,毛澤東批評了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政策,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共產黨代表和國民黨代表在談判過程中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鬥爭的焦點集中在軍隊和政權問題上。

在軍隊問題上,中國共產黨提出應公平合理地整編全國軍隊,在民主的基礎上統一全國軍隊。中國共產黨表示願將其所領導的抗日軍隊由現有數目縮編至24個師或至少20個師,並且表示將其所領導的在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除外)8個地區的抗日軍隊著手複員,同時,從上述地區逐步撤退應整編的軍隊至隴海路以北及蘇北、皖北的解放區集中。但是,國民黨表示其所領導下的軍隊已在整編,對於中國共產黨所提出的軍隊整編問題,未作任何肯定答複,隻稱“可以考慮”。

在政權問題上,中國共產黨認為,應該承認解放區各級民選政府的合法地位,並先後提出四種解決方案,但都被國民黨無理拒絕。

國民黨堅持不承認解放區政權和軍隊的合法地位,表明其堅持反革命內戰的方針。

經過43天的談判鬥爭,在1945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國民黨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這個協定於10月12日公布。協定宣布必須“堅決避免內戰”,“以和平民主團結為基礎”,“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協定並宣布雙方確定召集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和各項重要問題。

這次談判,雖然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而未能解決有關重要的、根本性的問題,但中國共產黨正確的主張卻獲得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使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把蔣介石對共產黨的這次政治進攻,變成了共產黨對蔣介石的一次政治反攻,使國民黨在全國人民麵前暴露了假和平、真內戰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