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編輯說明(1 / 2)

胡華遺作的收集、整理、編選工作始於2008年年初。2011年12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胡華同誌誕辰90周年紀念座談會”。座談會收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誌的賀信。劉延東同誌指出,胡華同誌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家和教育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中共黨史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他一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講義》、《中共黨史人物傳》等著述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倡導並身體力行的“堅持真理、服務大局、嚴謹治學”的優良學風,始終是我們推崇的治學精神和品德修養。深切緬懷胡華同誌光輝戰鬥的一生,繼承和弘揚胡華同誌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風範,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胡華文集》被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如今,這部文集終於呈現在廣大讀者麵前。

胡華走上華北聯合大學講台授課是1940年4月;最早的一篇史論發表於1941年1月,自此筆耕不輟,直至1987年逝世。他的著作、文稿、筆記和書信浩繁,反映了他近50年的科研、教學成就和中共黨史學科發展的曆史過程。胡華治史,一生堅持“論從史出”。在黨史科研中他秉筆直書、開拓創新。所以,胡華的文字為我們留下的是一筆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然而,他的文稿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由於戰火焚毀或輾轉散失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造反派抄家劫掠等原因,損失了很多。在編纂的過程中,雖經整理者努力搜集,但仍有許多重要文字至今尚未找到,成為難以彌補的遺憾。同時,文稿中有些內容難免不受所處時代的影響和掌握黨史史料的局限。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外大量曆史檔案資料的公布,現在黨史學界對很多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產生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但作為今天整理出版的文集,編輯者又不能把作者幾十年前史著的觀點和內容做更改或更新。基於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於2009年9月29日和2010年10月22日,兩次召開專家研討和審訂會議,與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和裝甲兵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就編輯出版《胡華文集》的體例、文稿內容、審訂原則和審訂分工進行討論。議定編選的共識為:《胡華文集》將能夠搜集到的文字,按時間順序排列、以曆史分期或專題進行係統整理;基本保持原著麵貌、結構和敘述體例;盡量減少重複並酌情進行一些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