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開國篇(1)(1 / 3)

創業難,創開國之業更是難上難。

史稱賢明之君的李世民問大臣:“創業和守成哪一種困難?”房玄齡說:“草創大業的開始,和群雄一起舉兵,用武力爭勝而後使他們臣服,創業難啊!”李世民說:“房玄齡和我一起奪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

李世民君臣的這番對話,入木三分地道出了開國創業的艱難困苦。

但是,開國登基之道,卻鮮為人知。

唱著《大風歌》衣錦還鄉的漢高祖劉邦,從深為人惡的無賴,一躍而登上至尊無上的皇帝寶座,靠的是什麼?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王項羽,卻終為劉邦金鑾寶座下的最後一塊奠基石,原因何在?

凡此種種,為使後人在回望曆史長河時展開遐思,麵對浩瀚的史海時有所啟迪,將《開國篇》分為“創業”,“武功”,“謀略”三節,每節裏從如煙的史實中,擷摘下發人深省的史實精萃,以饗讀者,希冀於今者和來者有所裨益!

(第一節)創業

(史事)

流亡公子重耳返國

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兒子重耳流亡到齊國,齊恒公待以厚禮,並將女兒嫁給重耳,賜他乘馬八十匹。重耳生活得很好。重耳在齊國住了五年,因為很愛他的夫人,根本沒有離開的意思。隨從趙衰、咎犯等人在桑樹下商量回國大計,被夫人的女侍聽到,悄悄報告夫人,夫人怕泄漏機密,將女侍殺掉,勸重耳離開齊國。重耳說:“人生一世,能享受安樂就夠了,難道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我決定此生在齊國,不想別的了。”夫人說:“夫君是一國的公子,由於窮困來到齊國,跟隨的幾位賢士都托命於你,你卻不思回國報答勤苦之臣之事,眷戀著兒女之情,實在為你羞恥,如不謀求回國,何時才能成功?”於是和趙衰等商量,將重耳灌醉,用馬車載出齊國。車子走了很遠,重耳才發覺。於是大怒,拿起戈矛欲殺咎犯。並對咎犯說:“如果大事不成,我就吃舅舅的肉。”咎犯說:“事情如果不成,我的肉已腥臭,哪還值得吃呢?”重耳無法,隻得隨車遠離齊境。周襄王十六年,在秦國的幫助下,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終於回國即位當了皇帝,即晉文公。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春秋戰國,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王夫差趁越王允常新死,勾踐剛即位的困難之機,起兵討伐越國。

越王勾踐隻用剩下的軍隊五千人,居守在會稽山上,吳王將其團團圍住。越王對範蠡說:“因為不聽你的話,才弄到這個地步,現在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說:“現在隻有用謙卑的言辭,送厚重的禮物給他,若還不允許,就連你自己也賠給他作隨從。”勾踐說:“好吧”。命令大夫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用膝跪著走路,低頭向吳王行禮說:“君王,你逃亡的臣子勾踐,派了你臣子手下的臣子文種,大膽地向你手下的執事先生報告:勾踐請求做你的臣子,他的妻子做你的侍妾!”吳王想答應他,伍子胥卻對吳王說:“上天有意將越國賜給吳國,切勿答應他!”

勾踐又命令文種秘密地獻給太宰嚭美女和寶器,嚭接受了饋贈,向吳王引見大夫文種,並借機勸說吳王。嚭說:“越已經降服為臣子,如果把他赦免了,這是國家的利益。”吳王要赦免越王,伍子胥進諫說:“現在不消滅越國,將來一定會後悔。勾踐是一位賢君,文種、範蠡都是賢良的臣子,如果從會稽回國以後,即將造成叛亂。”吳王不聽他的諫言,赦免了越國,停止作戰返回吳國去了。

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後,苦身焦思,掛一個動物的膽在座旁,坐著臥著即能仰起頭來嚐一嚐膽的苦味,就是在飲食的時候也先嚐嚐膽的苦味,告誡自己說:“你忘了會稽所受的恥辱嗎?”勾踐親自耕種勞作,夫人也親自織布,食物中肉類不多,衣著色彩也不鮮豔,禮賢下士,對侍賓客更是優厚禮遇,賑濟貧苦吊慰死者,與百姓共同操勞。

時隔九年,吳王將去討伐齊國,伍子胥進諫說:“不可以的,我聽說勾踐生活簡樸和百姓同甘共苦。這個人不死,一定會變成國家的憂患。吳國有了越國是心腹中的疾病;齊國對吳國來說,不過是疥瘡癬斑而已,希望陛下能放下攻齊的計劃,先打越國。”吳王不肯聽從,就去征伐齊國,在艾陵打敗了齊國的軍隊,俘虜了高子和國子,帶著勝利的戰果歸來,便去責備伍子胥。伍子胥說:“王且勿開心!”吳王很憤怒,伍子胥想自殺,吳王聽到這消息製止了他。

越國的大夫文種說:“我看吳王已十分驕傲,請試著去向他借食栗,藉以試探他對我們的態度。可以卜問出事態發展的契機。”於是,越王派使者向吳國請求借穀子,吳王想借給越國,伍子胥諫議不要借,吳王還是決定借了,越王暗暗高興。伍子胥說:“王現在不聽我的勸諫,三年以後,吳國應該是一片廢墟了!”

太宰嚭屢次和伍子胥爭論對越國的政策,藉此進讒言迫害伍子胥。吳王一開始不信,就派伍子胥到齊國去,聽說伍子胥在齊國時,把他的兒子托給鮑氏照顧,吳王就大怒,並說:“伍員果然是在欺騙我!”待伍子胥從齊歸來,就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鋒利的寶劍,讓他自殺。伍子胥大笑說:“我使你父親稱霸,又立了你,讓你即位,你當初要分吳國的一半給我,我不肯受,現在你反而因為聽信饞言要殺我,唉!唉!你孤獨的一個人必然是不能獨立長久的!”就對使者說:“一定要拿下我的眼睛,放在吳國東門,我要看著越國的兵從那裏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