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封年間初期,高麗泉男生要求依附唐朝,朝廷派將軍龐同善、高偘前往慰問接納,但他的弟弟泉男建率領國內的人抗拒內附,朝廷派薛仁貴率軍隊援助護送龐同善。到了新城,夜晚被敵軍襲擊,薛仁貴擊敗他們,殺敵數百人。龐同善進駐金山,敗北的敵軍不敢向前,泉男生乘勝前進,薛仁貴攻擊,敵軍隨即潰敗,斬敵兵5000,攻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於是與泉男生軍會合。天子親寫詔書慰勞勉勵。薛仁貴依仗士氣,領兵2000進攻扶餘城,其他將領以兵少作為理由來勸阻,薛仁貴說:“兵在於運用得好,不在於人多。”他身先士卒,攻下了扶餘城,接著沿著海擴張地盤,與李淯軍會合。扶餘投降後,其他40個城也相繼來降,威震遼海地區。朝廷下詔命薛仁貴率兵2萬名與劉仁軌鎮守平壤,拜官本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移洽所到新城。薛仁貴撫慰存活孤寡老人,檢查製止盜賊,根據才能任命官職,褒獎推崇有氣節講義氣的人,高麗士大夫和民眾很高興。
鹹亨元年,吐蕃入侵,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出兵攻擊他們,以支援吐穀渾。郭待封曾任鄯城鎮守,與薛仁貴地位相等,這時,恥於在他的領導下,因而常常違背指揮調度。起初,軍隊駐屯在大非川,將要進軍去烏海,薛仁貴說:“烏海地勢險要而且濕熱易病,我們進入死亡地帶,可說是危險的道路,然而快速則有成功可能,遲緩則要失敗。現今大非嶺很寬平,可設置二座營壘,把軍用物資都放在裏麵,留一萬人守衛它,我用加倍的速度對不整齊的賊軍發起突然襲擊,就能消滅他們了。”於是輕裝,到河口,遇賊軍,打敗了他們,多所殺戮和掠奪,獲得牛羊以萬計數。進軍到烏海城,以等待後麵部隊的支援。郭待封起初不服從,率領有軍用物資的部隊跟在薛仁貴軍後前進,吐蕃率領20萬軍隊圍剿追擊,糧草用光,待封駐守。仁貴退兵大非川。吐蕃增加兵力共40萬來進攻,唐軍大敗。薛仁貴與吐蕃將領論欽陵約定講和,才得回軍,而吐穀渾終於亡於吐蕃。薛仁貴歎道:“今年是庚午年,歲星運行到降婁範圍,位居西方,太歲所在,是為凶方,故不應有事於西方,鄧艾死於蜀的原因也在於此,我知道必然會失敗。”皇帝有詔書下來,原諒他免去死罪,但除去在官的名字,成為平民。
不久,高麗剩餘的部眾反叛,薛仁貴又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再次因事被貶到象州,碰到大赦才回來。皇帝想起他的功勞,召見他說:“過去在萬年宮,沒有你,我就要成為魚了。前些日子消滅九姓,破高麗,你的功勞居多。有人說從前在烏海城下你放縱敵人不出去,以致作戰失利,這是朕所以怨恨和懷疑你的原因。現今遼西不安寧,瓜州、沙州道路斷絕不通,卿怎麼能夠高枕無憂而不為朕指揮作戰呢?”於是拜官瓜州刺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在雲州出擊突厥族的元珍。突厥人問:“唐將軍是誰?”答曰:“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將軍已流放到象州死了,哪裏還能再生?”薛仁貴脫下頭盔讓他們看,突厥人相視失色,下馬四麵圍著下拜,然後逃離。薛仁貴乘機進攻,大敗他們,斬首萬級,獲得人口3萬,牛馬也相當此數。
永淳二年死,年齡70歲。贈官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衝天大將軍——黃巢
唐朝末期,經過藩鎮混戰、宦官專權和朝廷官員中的朋黨爭吵,朝政越來越混亂。唐宣宗算是一個比較精明的皇帝,也並沒有能改變這個局麵。到了唐宣宗死後,先後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尋歡作樂,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極點。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緊對農民的剝削,稅收越來越重;加上連年不斷的天災,農民紛紛破產,到處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難,隻有走上反抗這條路了。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東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隊伍從100人發展到3萬,堅持鬥爭8個月,震動了整個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過了8年,駐守在桂林的800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帶的農民),因為駐防期滿,上司一再延期不讓他們換防。他們殺了軍官,推龐勳為首領,發動起義。他們從桂林向北進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農民紛紛響應,到了徐州,隊伍發展到20萬人。
這兩次起義都被朝廷鎮壓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緒越來越高,新的起義的規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鹽稅特別重,加上奸商抬高鹽價,百姓買不起鹽,隻好淡食。有些貧苦農民,為了逃避官稅,就靠販私鹽掙錢,但販私鹽是很危險的,要有一些夥伴一起幹,日子一久,就結成一支支販私鹽的隊伍,在他們中間,湧現了一些首領,有的後來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範縣)地方有個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農民,在長垣(在今河南)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發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貧富不平的罪惡。這個號召很快得到貧苦農民的響應。不久,冤句(今山東曹縣北)。地方的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