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延長縣地處黃土高原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以雷多河為界與宜川縣相鄰,北接延川縣,西連寶塔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大寧、永和縣相望,地處東經109°33′4″~110°29′43″、北緯36°13′37″~36°45′20″之間。全縣東西長72.9公裏,南北寬55.05公裏,總麵積2368.73平方公裏。
二、轄區沿革
延長縣,縣名始於唐代。秦漢時期,今境為高奴縣轄地。西魏廢帝元年(552)西部設立廣安、義鄉二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為避太子楊廣名諱,廣安縣改名延安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撤銷義鄉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兼設北連州,增設義鄉、齊明二縣。唐太宗貞觀二年(628)撤銷。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延安縣改稱延長縣,沿用至今。
1937年,境內設固臨縣,1948年8月撤銷,轄地並入臨鎮縣,1949年2月臨鎮縣撤銷,劃歸延長、延安。1958年11月延長、延川兩縣合並為延長縣,縣境即今兩縣地域,1961年6月按合並時的轄地分出延川縣,至今縣境穩定未變。
三、行政區劃
清康熙前,延長設迎祥、致福、淨良、鳳原、合嶺五鄉,交口、安溝、神頭、棗林四鎮。
清聖祖康熙五十三年(1714)編為高青、辛興、永和、廣安、恭順、忠義、李城、人和、安平、蘇子10裏。每裏10甲。
民國十九年(1930),延長縣分為風北、東、西、南、北、中6區。1935年5月30日,延長全縣解放,設金沙、創造、紅源、交樂、盤龍、赤安6區34鄉。
1936年12月10日,延長縣赤安區劃歸宜川縣與紅泉縣合並成立紅宜縣,次年7月改稱固臨縣(縣政府駐趙家河),設更樂、安泰、赤峰、慶元、金盆、臨鎮6區26鄉和臨鎮市。同時,延川縣南區的孫家塌、郝家塌、高家溝一帶劃歸延長縣,延長縣設6區34鄉1市。
1942年5月,固臨縣分出金盆區,設南泥灣墾區。固臨縣設5區24鄉。延長縣4區5鄉並為4鄉,其他區鄉均未變動。全縣劃為6區33鄉1市(延長市)。
1948年8月,撤銷南泥灣墾區及固臨縣,新設臨鎮縣。原固臨縣赤峰、慶元、臨鎮區劃歸臨鎮縣,延長縣二區安溝河以南劃歸臨鎮縣屯兒區。原固臨縣更樂、安泰區劃歸延長縣。延長縣設郭旗、寺河、城關、交口、張家灘、安河、滴水崖7區39鄉。
1949年2月,臨鎮縣撤銷。延長縣設郭旗、寺河、城關、交口、張家灘、安河、固洲7區46鄉。
1950年4月,全縣共設城關、交口、郭旗、張家灘、安河、趙家河6區33鄉。
1953年4月,城關、交口區撤銷。全縣設郭旗、張家灘、安河、趙家河4區23鄉。
1958年9月,全縣4個區公所撤銷,新劃為黑家堡鄉、鄭莊鄉、城關鎮、交口鎮、張家灘鎮、安溝鄉、安河鄉、西渠鄉、雷赤鄉、呼家鄉10個鄉鎮。9月底,全縣陸續將10個鄉鎮改建為10個人民公社。11月,與延川縣合並,稱延長縣,全縣共設17個公社。
1961年6月,延長、延川分縣。延長縣境設黑家堡、郭旗、鄭莊、城關、劉家河、關子口、張家灘、母生、安溝、林"、雷赤、趙家河、呼家、南河溝、西渠、李家窯科、安河、交口、碾義溝19個公社。
1965年5月,李家窯科、南河溝、母生、關子口、林"、碾義溝公社撤銷。
1966年1月,呼家公社社址遷至南河溝,更名為南河溝公社,將西渠(滴水崖)公社社址遷至羅子山,改稱羅子山公社。
1984年改變鄉鎮建製,全縣設延長、鄭莊、交口、張家灘4鎮和黑家堡、郭旗、七裏村、劉家河、安溝、趙家河、雷赤、南河溝、羅子山、安河10鄉。
2001年11月,趙家河鄉、城關鎮撤銷。趙家河鄉所屬全部劃歸張家灘鎮。城關鎮所屬全部歸七裏村鎮。全縣設6鄉6鎮,即黑家堡鎮、鄭莊鎮、七裏村鎮、張家灘鎮、交口鎮、安河鎮,羅子山鄉、雷赤鄉、安溝鄉、劉家河鄉、郭旗鄉、南河溝鄉。
2005年,全縣轄6鎮6鄉1個社區,288個行政村,772個自然村。
四、軍事地位
延長縣地形複雜,山多溝深,東臨黃河,南、西、北環山,是通往關中平原與山西省之間的過渡地帶。境內延(安)延(長)公路、延(長)馬(馬頭關)公路、渭(南)清(澗)公路是東進南下的重要通道,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其戰略地位將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