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登陸衝繩島(2)(3 / 3)

下午,美軍突擊進行物資卸載。海上,日軍沒有出動一架飛機一艘軍艦;衝繩島上,日軍也隻有少數狙擊兵的輕武器射擊和迫擊炮零星射擊,抵抗極其輕微。

至日落時分,美軍已有5萬餘人和大量的火炮、坦克以及軍需物資上岸,建立起正麵的14公裏、縱深約5公裏的登陸場。特納向斯普魯恩斯和尼米茲報告:“登陸順利,抵抗輕微。”美軍上至特納、下到普通士兵都對日軍的神秘消失感到迷惑不解。而且巧得很,這天正是西方的愚人節,很多官兵甚至在想:難道這是日軍的愚人節玩笑?

4月2日,部分美軍開始向東推進,以切斷日軍防線。

4月4日,美軍兩個陸戰師橫跨整個島嶼到達東海岸的中城灣,占領島的中部地區,將日軍防線一分為二。美軍原計劃15天完成的任務,僅4天就順利實現。

原來,日本人在戰前即決定采取允許美軍“充分登陸,將其誘至得不到海空軍火力掩護和支援的地方,再一舉殲滅登陸部隊”的方針,所以在美軍登陸時,日軍基本上是按兵不動。

4月5日,豐田副武覺得麵對美軍數千艘艦船,少量飛機的出擊根本無濟於事。為配合島上的抗登陸作戰,決定從次日開始對美軍在衝繩海域的艦艇實施大規模空中攻擊,投入海軍岸基航空兵的第1、第3、第5和第10航空艦隊和陸軍第8飛行師團和第6航空軍,飛機總數達4000架,作戰代號為“菊水”。

“菊水”就是水中的菊花,是日本14世紀著名武士捕木正成的紋章圖案。捕木在眾寡懸殊的戰鬥中立下“七生報國”的誓言,意為即使死去7次也要轉生盡忠。他因在戰鬥中與敵同歸於盡的壯舉,而備受日本人推崇。此次特攻以“菊水”為代號,從中就可看出日軍的目的,他們顯然是以自殺性的“特攻”作戰為主。所謂“特攻”,則是指出擊的飛機隻攜帶單程燃料。而將空餘的載重量全部攜帶炸彈,對敵方軍艦的要害部位(如煙囪、機艙、彈藥艙等)進行撞擊,以達到“一機換一艦”的目的。

這種自殺性特攻在珍珠港事件、比阿克登陸戰和萊特灣海戰中均出現過,隻不過那時日軍稱之為“神風特攻”。而這一次他們希望士兵像捕木一樣以死報國,所以取捕木的菊水圖章來命名此次特攻。

戰爭中日軍飛行員在飛機受傷無法返回的情況下,撞擊敵機或敵艦而與之同歸於盡的不乏其人。但把這種方法作為有組織的戰術手段來廣泛運用的,始作俑者是1944年10月萊特灣戰役中擔任海軍航空兵第一航空艦隊司令的大西瀧治郎中將。第一次有組織的出擊是在1944年10月25日,由關行男海軍上尉率領24架飛機實施特攻。在此戰役中,“神風特攻”取得了不小戰績。因此,嚴重短缺技術熟練飛行員的日軍大力推廣這種戰術。此後,這種極其野蠻的戰術愈演愈烈,在衝繩戰役中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神風特攻隊”使用的飛機,開始是由四式雙引擎飛機改進的。在這種轟炸機機體下方,像金魚肚子一樣鼓起來的彈艙裏裝有特種炸藥400公斤和1枚含400公斤高爆炸藥的炸彈,引爆用的雷管就裝在炸彈的彈頭上。另外,從機頭頂端伸出3根長約3米的金屬細管,這3根管子頂端裝有很小的按鈕,可起到引爆作用。隻要碰上任何物體,就會引爆彈艙裏的炸彈。到那時,飛機和飛行員都將一起被炸得粉碎。因此,這3根引爆管實際上就是死亡的觸角。

後來,為提高“特攻”的攻擊效能,日本人還專門研製了自殺飛機“櫻花”號。這種飛機裝有2噸多重的烈性炸藥,使用火箭發動機,外形類似德國研製的“V-2”飛彈,實際上就是一種有人駕駛的滑翔炸彈。在作戰時,先由“l”式陸上轟炸機攜帶,到達目標上空時將其投下,再由特攻隊員操縱著它憑借火箭的推力去撞擊敵艦,真可謂名副其實的載人炸彈。一名美國軍官後來評論說:“如果1艘美國航空母艦被1架‘神風’撞中,重則沉海,輕則要返回珍珠港修理6個月。”

另外,日軍為了堅定特攻隊員們的誓死不回的決心,還采取了一個“絕招兒”:對飛機的起落架進行技術處理,使其一經起飛後起落架即自行脫落。這樣,飛機在任何地方也不能著陸,飛行員別無生路,隻剩下拚死搏殺、機毀人亡了。

1945年4月6日傍晚,日本人開始了衝繩戰役中10次“菊水特攻”中規模最大的第一次“菊水1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