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幾聲清脆的摩托車喇叭聲響起,摩托車上載著兩個男人,一老一少,摩托後麵還載著一個大行李箱,看這兩人的服飾和那稍顯古老的行李箱,不難看出這兩人的家景並不是特別的好,但看那年長者的麵容和掛在摩托龍頭上的公文包,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公家人。
摩托在人群中穿來穿去,開到一個大門前,保安人員將兩人攔下,提示這是校區,來往人流也多,車子不能進,中年人說他行李重,讓行個方便,把東西送進去再幫孩子報個到就走。年青人有點鄙夷地望了望中年人:“你把東西放下就回去吧,我都十五歲了,報個到也不會麼。”看來這是一對父子倆,他們正在新學校報到呐。
父親憨憨地看著略顯稚嫩的兒子,這哪裏像個讀高中的樣子,這個頭,分明是小學生嘛,想當年,咱十五六歲已經牛高馬大,山上地裏沒日沒夜,有的媳婦都娶進門了,這孩子,爸不是不放心你嘛,既然你想自己去,行吧,也該放放手了,操勞了這些年,總該讓他自己去打拚一下。
想著父親便幫他把行李放下來,又千叮嚀萬囑咐,好不容易才嘮叨完,將車子調個頭,嘟嘟聲噴著輕煙遠去了……
年青人名叫李誌,因為發育遲,個頭小,同學們愛叫他小李子,個頭雖小讀書卻是塊材料,這一年,剛好是香港回歸祖國,他以總分六百三十多的高分考進了這所中等專業學校,那年頭,成績好或是家裏條件一般的都把孩子送去讀中專,這樣讀個兩三年就可以分配工作,掙點錢,可以早些獨立,或是幫襯一下家裏。
李誌的中考成績已經上了高中分數線,雖然讀大學是他最大的夢想,可家裏的條件一般般,想著讀了中專學門技術,也是不錯的選擇,再加上老師的推薦,他便被錄取來了這所財會類中專學校。
李誌啟蒙比較早,不到五歲就上了小學,因此這還沒滿十五歲,就來讀中專了,不到一米六的個頭在人群中確實有點矮小,加上身體單薄,穿著土氣,這個樣子在人群中很不起眼,但也還算正常,那個年代的人們似乎都這種打扮。
剛進校門,李誌尋找著報名的地方,這時一個身材高挑長相甜美佩戴著袖標的女孩走到他麵前。
“同學,你是來報道的吧,跟我來!”
李誌看了看眼前這個美女,這是學姐嗎?真漂亮,不由得臉一紅,碎著步跟在了學姐身後。這行李箱是他爸媽結婚時的嫁妝,他媽媽說家裏最好的箱子就是這了,雖然有些年代了,但還保管得不錯,還是像新買的一樣,那時東西的質量就是好。
學姐幫她拖著皮箱,歡快的把學弟領到了報道處,東西放好,她又轉回去迎接別的同學了。
李誌掏出錄取通知書,看了看自己的專業,尋到自己專業所在的長條辦公桌,那裏有一堆人圍著,填的填表交的交錢好不熱鬧,李誌艱難地擠到了桌前,看了看對麵坐著的老師,實在難以形容這人的長相:寬大的肩膀披著格子襯衣,大大的腦袋上突出了那張大嘴,大嘴裏露出兩顆潔白的牙齒,那嘴一張一合,裏麵還噴出一些口水,眼睛很小,前麵架了副超高度近視眼鏡,這度數,得有上千吧?不對,誇張了點,七八百是有的,就像是四個凸透鏡堆在了他臉上。
李誌還在打看這位老師,老師卻望著他有點奇怪,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忙得連汗都沒時間擦,這還有個小鬼盯著看半天,又不報名又不說話的,便裝開他那齙牙嘴道:“張飛同學,這是你弟弟?”
“老師,我叫張升,不叫張飛。”
這個叫張升的同學明顯要長得高大得多,他看了看身旁這個瘦小的男孩,心裏發了一回笑,硬是忍住沒發作,這時他發現這男孩手中也拿著一張通知書,班級也和自己一樣,當下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馬上報告說:“老師,這是我們的新同學!”
李誌很不開心地把通知書遞到老師麵前,這位老師瞧了瞧通知書,臉上現出羞愧的顏色,連忙伸出手道:“同學你好,我是你們的班主任大老師。”李誌忽然撲哧一笑:“大老師,嗯,大老師好。”與老師握了握手,先前的不快一下便沒了。班主任大老師自己也笑了笑,自言自語道:“嗯,對,大老師。”他也為自己先前的言語莽撞感到難堪。便拉著李誌問長問短安排這安排那,幫他辦理入學手續,最後還不忘查看了一下他的戶口本,他必須得確認這娃是不是就是戶口本上的這個人。
剛剛在李誌旁邊當了一回他“哥哥”的這個叫張升的同學也辦完了手續,他沒費多少力氣地低下頭看了看李誌手上的報名單,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叫道:“**,原來我跟你是住在一個寢室,你看,我也是住在210房間。”說完他把他的報名單遞過來給李誌看,李誌臉一紅,不說話,周圍卻有不少人投來驚奇的目光,他們在想**這位**大魔頭怎麼跑到這學校來了。
李誌臉脹得通紅,低聲道:“我叫李誌,不是**!”說完又稍大聲重複了一遍。張升摸著頭笑了笑,意示抱歉。
那時**正是勢力猖狂之時,許多人聞其名而唾之,因此**這名字總是聽著讓人討厭的,我們的小李子在想,當時父母為啥不把他取名叫李連傑呢。
他還愣在原地,張升過來摟著他就像摟著小弟般向宿舍的方向走去,還沒邁開步子,這時從旁邊風風火火跑過來一個高個子,瘦瘦的,梳著小邊分,那頭上是抹了發膠還是水,反正能照出人影子,這臉蛋真是輪廓分明啊。隻見他在李誌他們班主任那裏瞧了瞧,又到隔壁班上望了望,來回許多次,嘴中還念叨著什麼:“財稅,會計,財稅,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