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陰影:刺客史上的謎案(4)(2 / 3)

孫衣言在給馬新貽寫的神道碑銘中,慷慨激昂,秉筆直書,“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殺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經斷,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懼。而獄已具且結,衣言遂不書諾。嗚呼!衣言之所以奮其愚戇為公力爭,亦豈獨為公一人也哉?”

孫衣言的文章一出,震驚朝野,輿論大嘩,就連慈禧太後也知道其中大有隱情。但總不能為了一個死人去動搖大清江山啊。斯人已作古,讓他去吧,無非加恩賜恤,以慰忠魂。

“刺馬”的背後真相

時人傳言,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文祥為友複仇。果真如此,孫衣言、袁保慶作為馬新貽的親信,自始至終都參加了審訊,那麼,魁玉、張之萬、給他設計了一個“海盜挾仇報複”的結案,不是更體麵嗎?何以苦苦追求,以得確供呢?

再說,馬新貽的四弟馬新祐自幼跟隨左右,直到馬新貽被刺身亡,馬新貽的事情他是再清楚不過了。如果馬新貽因漁色負友而遭刺殺,已經給他一個體麵結局,馬新祐為此應該感恩不盡,為什麼一直悲呼終覺疑案之莫明,希望時人和後人給以研討呢?其實鄭敦謹心裏很明白,他隻能以苦笑對之。未等聖旨下達,更沒等張文祥正法,他憤然離開了江寧。曾國藩和司道各員送他到江邊,他板著麵孔,頭也不回地揚帆而去。

所有這一切,都使人們感到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勢力,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左右著這一切。有人說是慈禧太後。不,慈禧太後沒有理由殺一個既無兵權,又不屬於任何派係的馬新貽。正是她,同治七年召見馬新貽,密旨馬新貽調查湘軍攻陷天京後太平天國金銀財寶的去向。

太平天國經營10年,各種糧餉自不必說,天王府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其他王府、將軍府也有不少收藏。曾國荃攻陷天京,縱湘軍搶掠數天;為了掩蓋罪證,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幾天幾夜不熄。湘軍均飽私囊,大車小輛向湖南老家運送財物,幾年中,湘軍子弟搶購土地遍及湘鄂。朝野議論紛紛,恭親王頗有微詞,慈禧太後心中不快。尤其令朝廷坐臥不安的是,十幾年來湘軍的實力迅速膨脹。

太平天國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倚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蕩平”了,慈禧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

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裏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孑然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馬新貽被刺,朝廷心中明白,為了不至於激起兵變,動搖清王朝的統治,趕緊調曾國藩回蒞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係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來,他們比土匪還要凶殘,明目張膽地肆虐搶掠。左宗棠直言不諱地批評湘軍,他認為這都是胡林翼為了一時對付太平天國,招募巨盜所致。曾國藩對湘軍的為非作歹也很清楚,他說:“餘設立水師,不能為長江除害,乃反為長江生害。”

清末施行裁勇改兵製度以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擄掠。有些人參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黑勢力,散兵遊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馬新貽在懲治散兵遊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遊勇即就地正法。散兵遊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

張文祥刺殺馬新貽,在警衛森嚴的督署重地一擊而中。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而且正值鄉試,安徽學政殷兆鏞出試題,竟然寓其譏諷,喬鬆年也來湊熱鬧,寫了一首歪詩作證,湘軍將領給張文祥立碑等等。那個曾給孫衣言透過口風的顏士璋頗有心計,他寫了一本《南行日記》,記述了赴寧的全部過程。據他的曾孫顏牧皋說,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刺馬案是一件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謀殺事件。從案件的實施,到輿論的有力配合,以及對審案的精心策劃和對結案的精明設計,都說明它出自高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