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元朝(3)(1 / 2)

紡織家黃道婆

元朝統一之後,國內安定下來,經濟上得到恢複和發展,當時棉花的種植很普遍,所以棉紡織業很快就發展起來了。在江南的鬆江烏泥涇鎮,長期流傳著這樣一首頌揚紡織能手黃道婆的民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這黃婆婆是誰呢?她就是元朝初年勞動人民出身的女紡織家黃道婆。關於黃道婆的身世,史書上的記載是極少的。傳說黃道婆的家裏很貧苦,父母隻好讓她去做了童養媳。倔強的黃道婆無法忍受這種非人的生活,一天夜裏逃出了這個家庭去謀生。在黃浦江邊停著一條海船,她不顧一切地上了船,偷偷地躲在船艙裏。這艘船就載著她往海南島去了。海南島是我國少數民族黎族人民聚居的地方。黎族人民很早就種植棉花,並有很高的紡織技術。他們創造了一套包括去籽、紡、織等工具,生產出許多花被、縵布和其他日用棉織品。這些產品十分美觀、實用,深受內地人民的歡迎,是泉州商人經營的重要貨物。黎族的棉織技術當時在全國是最先進的。黃道婆去海南島之前,在烏泥涇一帶,棉花去籽是用雙手剝的,皮棉是放在板桌上,用線弦竹弓彈鬆的,效率很低,費工很大。黃道婆到了海南島以後,和黎族姐妹共同勞動,和她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虛心向她們學習。她在當地生活了30年,把黎族同胞精湛的紡織技術完全學到了手。大約在1295年至1296年間,黃道婆越來越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搭乘一艘商船,回到了烏泥涇鎮。

這時候,她大約50歲了。黃道婆回來一看,烏泥涇還是老樣子:土地貧瘠,糧食不夠吃,棉花的產量很低,紡織技術仍舊很落後,人民生活非常貧困。於是她決心把自己高超的紡織技術傳授給鄉親們。黃道婆把黎族同胞使用的紡織工具加以改進,請工匠們製作了一整套捍、彈、紡、織等工具。“捍”就是攪車,又叫軋車、踏車,利用上下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轉軸,把棉花相互輾軋,除去棉籽。“彈”就是彈棉花用的椎弓。黃道婆改製的弓有四尺多長,比以前所用的一尺四五寸的弓大得多,並用彈力大的繩作弓弦,所以彈起棉花來又快又好。“紡”是紡車。黃道婆創製的紡車,是可以同時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比以前使用的一個紡錠的手搖車速度快、效率高。她那時候用的提花機,已經能織出許多美麗的花布。黃道婆還教人們學會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技術。所織成的被、褥、帶、手巾等,上麵都有折枝、團鳳、棋局、圖案字等花飾,十分鮮豔美觀。她還把黎族特產的棉織品——崖州被的織造方法傳授給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遠銷各地。黃道婆所傳授的先進紡織技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到元朝末年,鬆江一帶已經有一千多家居民從事紡織業,那些過去單單依靠貧瘠土地過日子的人,生活都有了改善。人們忘不了黃道婆的恩情,在她去世的時候,烏泥涇人個個悲痛流淚,把她安葬在今天華涇鎮北麵東灣村,還專門建造了祠堂,塑了她的像,逢年過節都要為她舉行祈禱儀式。黃道婆死後,新的紡織技術從烏泥涇進一步向鬆江、長江中下遊,向全國推廣開來。到了明代,烏泥涇所在的鬆江,已經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的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聲譽。黃道婆對我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紅巾軍高舉義旗

“石人一隻眼,挑動(開挖)黃河天下反。”元朝末年,山東、河南開挖黃河河道的窮苦民工中,曾秘密流傳過這一個預言。此時的中國,已經天下大亂。朝廷內爭,官吏腐敗,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過著奢靡的生活。最後一個皇帝順帝(又稱惠宗,名妥帖睦兒)一次就將山東十幾萬畝土地賞賜給一座大寺院。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民族迫害,讓人們喘不過氣來,活不下去。全國各地民眾反抗不斷,隻是還未燃成燎原的大火。

河北農民韓山童與劉福通、杜遵道等以宣傳白蓮會(秘密民間組織)的形式,組織民眾造反。他們鼓動說,象征光明的彌勒佛就要降臨世間,元朝天下即將大亂。又說,老韓家本姓趙,是宋徽宗第八代孫子,劉福通也是宋代名將劉光世的後人,是老天爺命令我們來拯救民眾,治理國家的。1344年後,黃河連年在河北、山東境內決口,大片土地、房屋被淹,巨大地震接踵而至,更多的民眾流離失所。元朝政府強征全國各地近20萬民工開挖黃河故道(被廢棄的舊河道)。河工們遭到督河官吏的盤剝克扣,任意體罰,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韓山童、劉福通認為造反的時機已經成熟,就煽動說,古老的黃河被翻動,天下也將大亂。還造出上麵那句預言,在民工中傳播。他們又秘密鑿了尊一隻眼睛的石人,再將“挑動黃河天下反”的預言鑿在背上,偷偷埋在即將開挖的老河床中。當這尊神秘的石人被民工挖出時,人們驚呼起來,奔走相告,都說:這是天意,真是天意呀。該反了!該反了!1351年5月的一天,韓山童等人秘密聚在一起,宰了白馬、黑牛祭天告地,歃血為盟,鄭重宣誓:同舉義兵,推翻元朝!約定頭披紅巾作為起義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