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灰色童年(十一)(1 / 2)

我父親給我講的地主和長工的故事讓我覺得不舒服,長工太不仗義了。而賣辣椒和賣大蒜的故事和三人分贓的故事讓我發覺人性中隱藏著殘忍。

在饑餓和生死麵前,有多少人能做到渴死不飲盜泉之水、餓死不食嗟來之食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這隻是個人的節操的問題,不牽扯旁人。如果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死,自己有能力卻不去救,則枉為人,回歸到了人本性中隱藏的獸性中去了。像寓言中的那個長工,像那個賣大蒜的。分贓中的兄弟倆的性質還不一樣,他倆是被金銀財寶的亮光晃迷了眼,是本性之惡,是他們自己親手製造了惡局,不僅僅是環境局限的原因造成的行為。

人隻有有了罪惡感,才會遵守法紀,人若果隻有羞恥感,則隻會掩飾自己,充其量是文雅的舉止和衣著得體的表象。罪惡感深埋於內心,是人向上的本性。

在饑餓麵前,小孩子是生不起罪惡感的,頂多知道有羞恥而已。

在我和老林老三吃過的小動物中,還有一種保護動物,那就是,青蛙。

老林和老三已經讀小學了,老師已經明確告訴他們什麼是益蟲什麼是害蟲。燕子和青蛙是益蟲,家翅(土話,就是麻雀。)和蛇是害蟲。當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它們不分害蟲益蟲,都是保護動物,但在當時的教育水平下,就是這麼劃分的。

麻雀被定義為害蟲,捉麻雀來燒著吃、炒著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用藏著掖著,是光榮的事情,因為要消滅害蟲嘛。不光我們小孩子會掏麻雀窩,大人們也會去做。

麻雀不光和人爭搶糧食,還會掏屋簷做窩,危害住房,在這樣的認知狀態下,麻雀和老鼠一樣了,是人人喊打的動物。

青蛙和燕子是保護動物,如果捉來吃,就得藏著掖著,不能被人知道,更不能讓老師知道,否則會挨批評,甚至被罰站曬油。(曬油,體罰小學生的辦法,就是站在太陽下暴曬使之流汗。)

我還沒到上學的年齡,老師們還管不著我。盡管我知道青蛙是益蟲,可在饑餓麵前,知道青蛙能吃就捉來吃。

對於麻雀和青蛙來說,後者更容易捕捉。

在黃河入海口地區,本來就有許多天然的野塘和河溝,地表水豐富,雖然有些濫氣,不好喝,卻是鳥類和魚類的天堂。

下大雨的時候,溝滿壕平,魚兒螃蟹還會順著人工挖成的排堿溝跑到莊稼地裏去。魚兒螃蟹都這麼多,青蛙的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白天捉青蛙的武器就是蛤蟆(土話,就是青蛙。)叉子,在竹竿前端綁上一支或兩隻磨尖的粗鐵絲,蛤蟆叉子就做成了。最好的蛤蟆叉子的叉針是用自行車的輻條磨製的,我們叫它鋼叉。

青蛙的眼睛很特殊,對不移動的物體或者緩慢移動的物體看不清楚,它們隻對活動的東西敏感。

下雨天或者傍晚,當它們蹲在水邊唱歌時,你隻要把蛤蟆叉子緩緩伸過去,在它們看不清楚的情況下,接近它們扁平的身體,突然加速,就能把青蛙叉住。它們那看似炯炯有神水汪汪的大眼睛還會幫倒忙,看到亮晶晶的鐵絲突然加速,迎麵刺來,它們以為是飛蟲,還會迎上來。

我見過小孩子們叉蛤蟆。

他們把叉到的青蛙用細長的柳條穿起來,穿成一大串,掛在脖子上,好威風啊。

我一直想擁有一支蛤蟆叉子,可我父親沒有給我做,說我快要上學了,讓老師看到了不好。

沒有蛤蟆叉子,蹲在水邊的青蛙就逮不著,不等你靠近,青蛙聽到腳步聲,就跳進水裏去了。

青蛙不能老是蹲在水邊,它也需要到莊稼地裏捕食昆蟲,一旦離開水邊,青蛙的跳躍速度不如人快,捕捉起來就容易了。

在平地上捉青蛙有個小竅門,你不能看到青蛙落地就彎腰去捉。人彎腰的功夫,青蛙就已經調整好了起跳的姿態,等你的手眼看要觸到它時,青蛙一跳,反而逃走了。

青蛙的起跳頻率和跳躍的遠近距離因個體大小而異,但它們有個共同點,就是跳在空中時,不能轉變方向,隻能直線前進。

你隻有把青蛙轟趕起來,快速跟進,不要急著彎腰,青蛙就來不及挪動蛙頭調整方向,就隻能直線前進了。青蛙跳在空中時,它的後腿是平直的,在落地時,也不能回縮得很完全。在預測好青蛙落地的地方提前彎腰,就能把剛落地還在收縮蛙腿為再次跳躍做準備的青蛙捉住。

有的小孩子不善於觀察,看到青蛙落地就彎腰,沒有提前量,結果就是他彎腰,青蛙就起跳,他再彎腰,青蛙再次起跳,像撲螞蚱似的,就把青蛙趕回水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