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 言(1 / 2)

周恩來是一位巨人,一位曆史巨人,一位充滿著無窮魅力的偉大曆史巨人。他在20世紀中國曆史上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薑國前總統尼克鬆在《領導者》一書中高度評價了周恩來:“20世紀隻有少數人比得上周總理對世界曆史的影響。”作為對手和朋友的張學良在20世紀末、周恩來逝世20多年後這樣評價他:“我認為毛澤東的成功,可以說是周恩來的成功。我在中國的人裏,佩服的幾個人,佩服周恩來是第一個,我是非常佩服他。”

學術界、理論界對周恩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而豐富的成果,但對他的研究是沒有窮盡的,也是無法窮盡的。

本書研究探討的時間段是1936年至1945年。這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時期。西安事變發生在這個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成於時期,抗日日戰爭爆發在這個時期,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成熟也在這一時期。

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和第十七路軍統帥楊虎城兩位將軍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影響下,不願再參加“剿共”內戰,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逼迫他聯共抗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周恩來是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功臣。在中共中央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指導下,周恩來說服張學良、楊虎城同意接受隻要蔣介石答應抗日,就釋放他回南京的建議,並與蔣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齡進行多次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了聯共抗日的要求。在蔣介石背信棄義扣押張學良,致使西安局勢出現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他力挽狂瀾,阻止了東北軍內部出現的自相殘殺,維護和鞏固了西安的和平局麵,最終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中國現代曆史的重要轉折點。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陰謀,使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得以實現,結束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長期內戰局麵,初步實現了國內和平,使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促成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的爆發。

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從此拉開了序幕,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此形成。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鬥爭。在這場空前的民族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麵臨著兩個嚴峻的事實:一是作為炎黃子孫,他們必須與全國人民一道,以對民族的高度忠誠和責任感,同蓄謀已久、妄圖吞並中國的強大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者——作殊死的搏鬥;二是捐棄前嫌,與十年政治軍事“剿共”的中國最大的政黨——中國國民黨——再度攜手合作,在一致抗日的前提下,保持政治上的警惕性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善於把握好民族矛盾與階級鬥爭的對立統一關係,在鬥爭中發展自己,在鬥爭中爭取和團結盟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引領抗日戰爭的方向,取得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國人民取得了自1848年鴉片戰爭以來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偉大勝利。

周恩來,作為中國人,作為抗日戰爭這場偉大鬥爭的參與者之一,經曆了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到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統一戰線形成,直至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全過程。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要領導人,他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決策者之一;作為長期生活、工作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他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堅定執行者和實踐者。他利用抗日戰爭這個大舞台,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麵大旗,充分施展自己的卓越才能,把決策者和執行者、實踐者的多重角色完美地結合起來,為維護、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周恩來是縱橫家。為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主動出擊,合縱連橫。對內,他聯合國民黨抗戰派,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堅持反對親日派和投降妥協傾向;對外,他廣交朋友。共同抗日。上自同盟國政府要員,下至普通士兵,周恩來不放棄與他們交往的每一次機會,向他們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方針政策,宣傳國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性,從而贏得了國際友好人士對中國人民抗日事業的廣泛尊重和同情,給國內外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著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1941年5月在重慶與周恩來會麵後,這樣評價他:“周恩來是一個具有極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與所有國家的大使館都保持著聯係,他成功地使幾乎每一個在重慶與他接觸的人,都接受共產黨人對於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場。”通過周恩來,更多的國內外人士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對共產黨人有了鮮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