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無暇之人”——數字網絡新媒體語境中的主體建構邏輯省思(1)(2 / 2)

表麵上頗顯吊詭(paradox)的是,當下數字新媒體在時間上的隨時性、在空間上的隨地性,所對應的恰恰是散落的、殘缺的、碎片化的個體接受狀態。而細加辨析則知,數字新媒體正是藉此全麵占領個體存在者的零零散散的暇刻時間。在諸如等車、候人、午休、小憩等暇刻時間,手機上網、手機視頻、移動多媒體CMMB、MP4、MID、3 G閱讀器等數字新媒體“乘虛而入”,不知不覺將個體引向夢幻式的娛樂消費中,包括網絡灌水、自拍貼圖、微博客等娛樂展示。在此媒介情境中,個體存在者某種意義上被規訓為個體(新媒體)消費者,為新媒體所延伸亦為新媒體所肢解,而如波德裏亞所提醒的,此情境中“消費就其意義而言,乃是一種符號操控的係統行為”。而整個消費社會的“消費係統並非建立在對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上,而是建立在某種符號(物品/符號)和區分的編碼之上”。由此可知,個體存在者的暇刻時間消費,始終處於基礎性和全局性的物品符號編碼係統的收編中,個體的消費成為某種話語同等物,成為個體的自我確證。然而,進一步勘察個體暇時消費則知,個體的無為時間消失殆盡,因為數字新媒體消費係統的欲望生產運行下,或然性個體消費邏輯被改造為應然性消費邏輯,個體暇刻時間潛在地被消費編碼係統所接管和編製,暇刻時間失去其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暇”的自由,成為異化暇時。馬克思對於異化勞動的闡述,同樣可直接套用於異化暇時:個體存在者的消費“活動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動。他的活動屬於別人,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在此意義上,數字新媒體語境中的個體存在者成為“無暇(失去本真性暇時)之人”。

另一個表麵上頗顯吊詭的是,當下數字新媒體強大交互性,所導致的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結果,恰恰是個體存在者的自閉(autis m)和群體存在者的隔絕(isolation)。凡·克勞思貝(Vin Crosbie)稱,數字新媒體既包括人際傳播的“一對一”和大眾傳播的“一對多”的模式,還擁有“多對多”的模式:“新媒體消費者會和所有出版商和廣播機構共同分享傳播內容的編排和管理,新媒體不僅提供‘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媒介傳播,更提供‘多對多’(many‐to‐many)的媒介傳播。”顯然,克勞思貝並未覺察“多對多”傳播的虛幻性所在。細加辨析則知,和“多對多”傳播形式相對應的主要是視聽影像(image)信息,其瞬時性、直觀性、零散性和重構性所建立的影像化話語機製,對於個體/群體和個體/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進行思想維度的抽空和感官維度的作秀,進而建構出存在者的數字影像形象,而存在者和存在者之間的信息傳播潛在轉變為存在者數字仿真擬像(simulation)之間的交涉(尤其在暇刻時間的“多對多”傳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