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與磨合階段屬於情感交換階段,也是網絡同居中親密關係較為關鍵的發展階段,雙方有密集的互動。網絡同居雙方可以將內心深處的情感部分揭露出來,包括情緒性的感受等。一般來說,此階段雙方的自我表露以情感、心情、生活為主題,在相互揭露的推動下,雙方的親密度和信任感大為增加。所以這也是一個建立彼此信任基礎的關鍵時期。
在信任的基礎穩固之後,彼此坦率並揭露各層麵的公共自我或隱私部分的自我,此時情感成為可預期且可理會的,雙方更了解對方並能解讀、預測對方的感受和行為。由此進入同居家人期。這個階段屬於穩定的交換階段,情感與關係因持續互動而穩定維持著,雙方彼此信任,並可能給予承諾。在前一階段大幅度互動後,會慢慢變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動。但並不是代表關係已轉淡,而是在同居生活的行為可能已經變成了習慣,而當初擬定的生活公約也可能變成了一種儀式。雙方的互動與注意力還是持續存在,隻是沒有以往那樣的頻繁。換句話說,同居關係的發展若是沒有斷裂或重組,隨著時間拉長,互動就會轉變得像家人一樣理所當然。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網絡關係比現實關係更需要用心經營,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因為一方的消極而斷裂,這也是依賴媒介的劣勢之一——任何一方都可隨時中斷談話。但對於網絡同居來說又有其獨特之處,因為網絡同居提供了一個可供持續聯係的環境,並且在共同生活公約的約束下,令關係不至於馬上斷裂。
2.關係建立:從選擇性自我呈現到抑製型的選擇性自我呈現
受訪者會通過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共同話題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以及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方式進行形象的塑造,但其實不管采取哪種呈現方式,其本質都是展現自己所欲呈現的形象。由於網絡媒體的信息縮減、匿名性等特質,個人主動揭露的資訊有較多的自主性和可操控性,這符合Walther所說的選擇性自我呈現的意涵,亦即使用者可在對方缺乏己身外貌或相關信息的情況下,去從事信息的編排與構建,選用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來控製對方心目中的人際印象。
但本研究也顯示,在受訪者尋找到可進一步交往的同居對象,即可預期未來互動的前提下,會表現為一種抑製型的選擇性自我呈現。
一開始,選擇性自我呈現麵對的是所有公寓用戶,但隨著使用者意識到將與特定的交往對象有進一步互動時(比如建立同居關係),這種選擇性自我呈現就會被抑製,趨向真實。“愛落點”就表示:“一開始我也把自己的資料虛假,但是當麵對真誠交友的對方時,我會感到有點不好意思。”所以,雖然她一方麵想要展現理想中的自己,但另一方麵,麵對可進一步發展的關係,她的呈現亦將取向真實。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無論未來互動與否,虛擬的自我並不會偏離真實中的自我太多。
可以這樣總結:在有特定的交往對象的前提下,選擇性自我呈現開始轉向抑製性的選擇性自我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