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內涵
科學是什麼?通俗地說,科學是人們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係,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科學是一項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體係的相關活動的事業。隨著科學以及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已經積累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現代的觀點是把科學視為一種不斷前進和自我矯正的探究過程,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是科學探究的結果,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並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科學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實踐的需要,主要是物質生產的需要。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探求客觀真理。科學是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科學內涵的認識也不斷深化,涉及範圍也越來越廣,主要包含以下方麵:知識體係、創造活動、社會結構、社會生產力、文化形態。
一、科學是係統化的理論知識體係
科學知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
一是客觀事實。客觀事實是科學的基石,如物理學家發現聲、光、電磁現象,原子結構,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化學家發現各種化學元素,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生物學家發現生物生理過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生物的分子結構;天文學家發現天體運動現象等等。
二是規律。例如物理學所揭示的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電磁運動規律,微觀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原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化學方麵的門捷列夫周期表.光合作用:生物學方麵的生物進化、遺傳、變異規律:天文學方麵的天體運動和天體演化規律等等。這些都是概括了大量實驗事實所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是對事物的本質的反映。因而,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實,並對事實進行思維加工,揭示出客觀事物內在規律的知識。
知識的係統化,即科學理論,也就是邏輯的科學概念。現代科學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和邏輯論證後再經過實踐檢驗的,有著嚴密結構的科學知識體係。它較好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來麵目。
科學成為係統化的理論知識體係,是當代科學的重要特征。它是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根本標誌。普通的常識和經驗性的知識,隻是零散的沒有構成體係的知識,不能稱之為科學。科學知識具有持久性,當一個強有力的學說力求保存下來,變得更加精確而為更多人所接受時,修正概念,而不是徹底地否定概念是科學的準則。比如,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時,就沒有摒棄牛頓的物體運動定律,而是指出從全麵角度來看,牛頓定律隻能在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中有限度地近似地使用。同時,也說明了科學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科學是創造知識的認識活動
科學不僅表現為靜態的知識,同時還表現為獲取知識、探索自然奧秘的認識活動,是創造知識和加工知識的精神生產活動。它的活動包括了三個基本要素:探索、解釋、考驗。
探索:對人類生存的宇宙的探索。開始於好奇心、求知欲,每一個人都在思考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科學工作者設計假設、利用證據,通過調查、實驗、思維加工,獲取科學知識。
解釋:這是對於探索過程中各種事物所做的解釋。科學是一個產生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依靠仔細地觀察現象,並且從觀察中發現和提出能成立的理論。
考驗:這是對於所作“解釋”的考驗。科學的本質是通過觀察來驗證,如果科學理論隻適用於對已經觀察到的現象的解釋,那還是不夠的,必須對這種解釋加以驗證,要通過實驗、數據去證實。
美國一位著名科學教育者路特福認為,科學是一種探究的過程,也是一種開放的、積極的研究過程。科學活動的目的是探索自然事實和揭示自然規律,它的活動方式是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其成果則是知識。
科學活動是知識的生產,是人和物等要素組成的動態過程。科學活動有其特殊性,它包括:科學勞動者、科學勞動軟件和硬件、科學勞動對象、科學管理等要素。
科學勞動者:科學勞動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科學知識,會使用科學儀器、儀表、設備、技術裝置,並采用科學方法去從事探索自然的勞動者。科學家、工程師、實驗員、各類專業人員以及科學管理人員都屬於科學勞動者範圍。
科學勞動軟件和硬件:科學勞動軟件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本學科、本領域的曆史資料,前人認識的成果。各種實驗資料、科技情報、圖書期刊等,它是科學研究的原材料;另一個方麵是各學科領域通用之物,如思維方法、思維工具等科學方法,它是科學勞動者認識自然的主觀手段。研究方法的正確與否關係到科學研究的效率。硬件是指各種科學工具、物質技術手段,如各種儀器、儀表、設備、技術裝置,以及實驗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它們能“延伸”科學勞動者的肢體、感覺器官和大腦,是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觀之間的橋梁。